潘永信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潘永信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西省运城市
出生日期:1964年5月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物经历
1964年5月,潘永信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
1979年—1981年,在荣河中学36班就读。
1985年,从武汉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煤田地质专业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88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煤田地质专业毕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1988年—1995年,在山西矿业学院(现太原理工大学)地质系工作,担任助教、讲师。
1998年,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1999年—200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副研究员。
2000年—2001年,作为英国皇家学会访问学者,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球与海洋科学系进行合作研究。
2001年7月,受访问奖研金资助在美国明尼苏达岩石磁学所工作。
2002年12月,晋升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3年—2004年,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系进行合作研究。
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主要成就
潘永信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潘永信确定了菱铁矿等多种矿物的热—磁变化规律,拓展了岩石磁学理论和应用范畴;论证了黄土等记录地磁场变化的可靠性,推进了地磁场古强度研究。揭示了地磁场变化与生物圈之间联系的重要证据,提出生物与地磁场协同演化的观点,在中国开拓了生物地磁学研究领域;在磁小体、磁性铁蛋白等生物源磁性纳米矿物的矿化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推进了生物地磁学的应用研究。
科研项目
项目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
2009年—2013年 | 生物地磁学与生物矿化作用 | 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 |
2013年 | 地磁环境对生物影响及其机理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金项目 |
2014年—2018年 | 地磁变化对趋磁微生物影响及其机理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项目 |
授权专利
双向趋磁细菌收集装置,ZL20081 0225786.1,2012年授权
一种单分散性人铁蛋白的制备方法,ZL2009 1 0244505.1, 2013年授权
一种双功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5年 | 《科学通报》编委 |
2007年 | 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合作指导教师 |
2008年 | 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2008年 | 中—法生物矿化与纳米结构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 |
2010年 | 《地球物理学年鉴(Annals of Geophysics)》编委 |
2010年 | 第二届趋磁细菌与生物矿化国际会议主席(北京) |
2011年 | 岩石磁学研究所评审和咨询委员会委员 |
2011年 | 生物电磁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2011年 | 《地球与行星内部物理学(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编委 |
2011年—2014年 | 美国岩石磁学研究院(IRM)指导委员会委员 |
2012年 | 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地球深部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 |
《地球物理学报》主编 | |
《地球物理学进展》主编 |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咨询委员 |
人物评价
潘永信和他领导的团队获邀在微生物学国际权威期刊《MolecularMicrobiology》上撰写评论文章,反映了他在生物地磁学研究,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在国际上该领域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