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宗晋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马宗晋
外文名:Ma Zong Jin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吉林省长春市
出生日期:1933年1月4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北京地质学院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代表作品:《1966—1976九大地震》
性别:男
籍贯:吉林省吉林市
人物经历
1933年1月4日,马宗晋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一岁随父母迁居吉林市。
1951年,马宗晋赶到北京参加大学考试。因为没有钱,十几个人就住在北京前门外打磨厂的一间小旅店里。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1952年,由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马宗晋进入了新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
1955年,马宗晋从北京地质学院普查系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北京地质学院构造教研室助教。
1956年,马宗晋准备报考李四光的研究生,就自己对地质学的一点“认识”写信给李四光,并得到了回信。
1957年,马宗晋考取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师从孙殿卿教授。
1961年,马宗晋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毕业后留所工作,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构造研究室任构造力学研究组组长,并被聘为助理研究员。
1967年,马宗晋调到国家科委地球物理局工作,担任京津地震办公室分析预报组组长。
1968年,马宗晋担任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地震办公室分析预
主要成就
马宗晋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61年,马宗晋开始主要从事小构造研究,主要是岩石的节理,1964年完成节理定性分期配套等小构造研究。提出长中短临渐近蕴震模式建立3个全球现今构造系统,论证了地球变动的韵律性和非对称性,提出以壳、幔、核细分层角差运动为基础的地球自转与热、重、流联合的动力模式构想,对全球构造动力模式进行了新的分析与综合,为灾害和矿产研究提供了部分基础。提出综合减灾系统工程设计,完成全国重大自然灾害调查与对策研究。
1956年,马宗晋发表题为《节理定性、分期、配套》的论文,他在“裂缝”方面的研究也被应用到实践中,曾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与石油部联合组建的“裂缝型油气藏联合研究队”队长,奉命入川,去探讨川中和川南缝洞型油气藏的分布规律。
1982年,马宗晋正式提出了全球尺度的三大构造系统,挑战性地描述了现今全球构造,即以板块深俯冲带为代表的环太平洋构造系、以板块巨大开裂边界为代表的三大洋脊构造系和
社会任职
马宗晋先后担任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顾问、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马宗晋的父亲曾是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下,做过吉林省司令李杜的参谋长,后曾在黑龙江省的方正县作过一任县长。日寇占领东北后,谢绝仕途,在家赋闲。这是一个没落的家庭,有十几间房子,开了一间小百货店,再加上收点地租,还有过去的积蓄,以此度日。
人物评价
马宗晋是一个用心灵理解大地纹路的地质学家,又是一个用责任把握大地脉搏的减灾专家。面对自然,他以微、宏观兼顾的视角辨析大地的奥秘;面对社会,他用永不停歇的奋斗实践生命与责任的契合。他的贡献和成果既是自然科学与生活科学的辉煌交织,也是他情系祖国、人民的心路历程。(《人物》杂志评)
马宗晋对中国减轻自然灾害的系统工程,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研究等做出贡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