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达仁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吕达仁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40年1月14日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40年1月14日,吕达仁出生于上海。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1966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981年—1982年,在美国NOAA/ERL进行合作研究。
1985年,晋升为研究员。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1年1月,出席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民主党派、归侨侨眷、无党派人士迎春联谊会。
2021年9月,出席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韶华奉献奖颁奖典礼暨新生开学典礼活动。
主要成就
吕达仁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吕达仁参与了大气科学、太阳地球物理、地球观测和全球变化研究等各个领域的基础和高科技研究;参与了中层大气研究,开发了中国大陆首个VHF/ST雷达,研究重力波、臭氧损耗、火山爆发、平流层-对流层耦合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参与了日本地球观测卫星ADEOS上的微波传感器的改进研发;参与了2002年发射的中国飞船SZ-3上地球环境监测单元的研究;参与地球观测高技术研发项目,以及地面大气遥感系统的研发。
1995年,吕达仁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
学术论著
据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官网显示,吕达仁已发表学术论文共100余篇,合作专著3本,其主要论著有《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测雨特性比较及其联合应用》《消光-小角散射综合遥感气溶胶谱分布的原理和数值试验》《激光闪烁相关法测雨遥感方程》《中国晴空和云雨大气的微波辐射和传播特征》《大气微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6年—2005年 | 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委员会副主席 |
1987年 |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 |
1987年 |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委员会委员 |
1988年—2000年 | 国际辐射委员会委员 |
1992年 | 国际高层大气气象学会委员会委员 |
1992年—2000年 | 国际中层大气委员会成员 |
1995年—2003年 | 日地物理科学委员会代表 |
2007年 | 国际气象与大气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 |
2008年 | 《大气科学进展》主编 |
2009年 | 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
2009年—2012年 | 国际辐射委员会委员 |
2011年 | 国际气象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执行局成员 |
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 |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大气探测学院)兼职教授 | |
国家自然基金委大气学科评审组组长 | |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
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咨询专家组专家 |
人物评价
“他(吕达仁)斗志昂扬,奋战在现代大气物理学领域研究前沿,心忧家国天下,是中国多个重点项目的领军人物。”(《中国气象报》评)
“吕达仁对中国大气科学发展并走向世界以及培养杰出人才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