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刘宝珺简介

刘宝珺简介

淘名人 2024-02-03 08:47 热度:

刘宝珺

刘宝珺,1931年9月13日出生于天津,沉积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宝珺于1950年考进清华大学地质系;1953年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分配大甘肃白银厂地质部641地质队工作;1956年获得北京地质学院硕士学位;1958年至1982年在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任教;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刘宝珺主要从事沉积地质学、矿床学、油气储层地质学等领域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刘宝珺

国籍:中国

出生地:天津市

出生日期:1931年

毕业院校:北京地质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31年9月13日,刘宝珺出生于天津,在天津南开中学读高中。

1950年秋,天津市南开中学毕业的刘宝珺,放弃了校方保送他到南开大学或燕京大学化学系的推荐,以第一志愿考进了清华大学地质系。

1952年,由于中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刘宝珺所在的清华大学地质系并入新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

1953年,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主动申请去大西北,组织上批准了他的要求,分配他去甘肃白银厂地质部641地质队,被任命为白银厂折腰山矿区区长。

1954年,被641队荐举,参加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考试,六门功课全部通过,成为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师从苏联专家拉尔钦科教授。

1956年,从北京地质学院岩石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58年至1982年在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任教。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成就

刘宝珺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刘宝珺早年致力于泥沙运动力学和沉积构造、岩相古地理和层控矿床方面的研究,在有关沉积构造的水动力解释、沉积相动力学分析、河流相模式以及砂岩铜矿形成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将沉积成岩、岩相、构造的分析和物理化学热力学结合起来,提出了“沉积期后分异作用与成矿作用”的新理论。1980年以来,在沉积学的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关于风暴岩的研究,提出了扬子地台陆缘寒武纪磷矿风暴岩沉积模式;主持了地矿部重点攻关项目“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及沉积、层控矿产远景规划”的研究,编制出一套中比例尺岩相古地理图。在该项目中,刘宝珺全面系统地组织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包括构造岩相分析、沉积作用演化、盆地分析以及成岩成矿作用等,取得了开创性成果。

学术论著

截至2015年9月,刘宝珺先后在中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各类专著20部。其中代表性专著有《岩相古地理基础及方法》《中国南方古大陆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9年12月

四川省地质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

1996年11月—2002年6月

第五届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全球沉积地质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席


成都理工大学名誉校长


西南科技大学城建学院院长


西南交通大学双聘院士


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两届)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刘宝珺家中有父亲刘孚如,母亲鲍淑贤和弟弟刘宝璋。

情感婚姻

1954年10月2日,刘宝珺与李艳阳结婚。

人物评价

刘宝珺把中国的沉积学研究推到了世界前沿,其许多研究成果在中国都具有先驱性和启迪性,对中国沉积学发展的各阶段都有所贡献。(山东科技大学评)

刘宝珺对中国沉积学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中国沉积学成就奖评)

刘宝珺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国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孜孜不倦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和高贵品质,赢得了广大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的尊重。(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院长彭宇行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