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栋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廷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栾城
出生日期:1930年10月7日
毕业院校:北京地质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30年10月7日,李廷栋出生于河北栾城县郄马镇宋北村。
1949年,加入了青年团。解放后,当选为全校学生会副主席,参加学习了党的基本知识,于1949年冬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0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1953年,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成立不久的地质部机关,从事矿产资源勘查的技术管理,并担任刘景范副部长的业务秘书。
1954年上半年,被派赴冶金部成矿理论学习班系统学习了成矿理论和矿床分布规律的知识。
1965年,被调任地质部川西地质综合研究队队长,赴川西进行地质调查。
1980年10月,受命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同年,中法青藏高原地学合作正式启动,李廷栋担任中法喜马拉雅地质构造合作研究项目中方联系人。
1986年10月,调任地质矿产部副总工程师后,长期从事地质科技管理工作。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
2022年10月,当
主要成就
李廷栋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廷栋在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中,在大兴安岭北部首次发现前震旦系、热河动物群与得尔布士大断裂,建立了该区地层系统和构造格架,提出本区地质构造继续性,新生性和迁移性的时空发育特点和多旋回发展过程,为尔后该区的地质调查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廷栋在从事区域调查和研究中,在川西首次发现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单笔石,重新厘定了地层系统及侵入岩分期,第一次测得宝“兴杂岩”7亿年的年龄数据,为确定扬子地台西缘“变质杂岩”时代起到先导作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李廷栋通过中法喜马拉雅地质构造合作研究,提出青藏高原“陆内俯冲—地壳分层加厚—重力均衡调查”的高原隆升模式,证实高原大幅度快速隆升始于第四纪。致力于中国地质综合研究,主持编制了中国地质图集、矿产图集等系列图件,系统总结和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及亚洲地质的时空发育规律。
学术论著
截至2020年9月,李廷栋先后发表论著130余篇(部)。代表性论著有:《大兴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3年3月—1998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98年3月—2003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2017年4月 | 首批国土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
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 |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制图专业委员会主任 | |
中国大洋协会副理事长 | |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 | |
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
中国地质图书馆名誉馆长 | |
国际岩石圈计划喜马拉雅协调委员会委员 | |
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 |
河北地质大学名誉校长 | |
吉林大学地学部主任 | |
《中国地质》主编 | |
《中国区域地质》主编 | |
《地质学报》常务副主编 |
人物评价
李廷栋为中国制定南极政策和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了贡献。(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评)
李廷栋是著名区域地质及地质编图专家,为中国地质编图提高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做出杰出贡献。(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评)
人物影响
李廷栋青年科技创新奖
李廷栋青年科技创新奖是由李廷栋院士发起设立,旨在弘扬科技创新精神,对河北地质大学青年学生、教师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奖金由“李廷栋青年科技创新基金”提供。
河北地质大学图书馆“廷栋书屋”
2020年9月8日,李廷栋把自己数十年来收藏的文献资料捐赠给河北地质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