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献华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献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1961年7月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籍贯:浙江省温州市
人物经历
1961年7月,李献华出生于江苏南京,籍贯浙江省温州市。高中就读于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
1979年09月—1983年0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地球化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3年09月—1985年12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5年12月—1988年12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88年12月—2005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1988年—1989年)、副研究员(1989年—1993年)、研究员(1993年—2005年)。
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4年,获得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资助。
2005年1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李献华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献华从事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工作。他领导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用激光ICP-MS精确测定中生代锆石U-Pb年龄以及同时测定锆石U-Pb年龄与25种微量元素。他领导的团队在离子探针微区原位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研发中开展了一系列开拓性工作。他们用多接收器分析技术,将离子探针锆石Pb同位素的分析精度提高5倍,突破了离子探针精确测定显生宙锆石Pb/Pb年龄的“禁区”;采用一次离子束高斯照明技术,实现了<5微米锆石U-Pb年龄的精确测定;用吹氧技术将离子探针斜锆石Pb分析灵敏度提高了7倍,同时降低了U/Pb分馏的光轴效应,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用离子探针精确测定新生代年轻斜锆石U-Pb年龄;建立了离子探针微区原位氧、锂等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研制出国际第一个锆石微区原位锂同位素分析标样和我国第一个锆石铪-氧同位素分析工作标样。
1989年,李献华等用高精度单颗锆石U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8年 |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兼职教授 |
2009年05月 |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
2012年11月 |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微束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主任 |
2015年 | 《固体地球科学(Solid Earth Science)》副主编 |
2016年06月 | 《前寒武纪研究(Precambrian Research)》副主编 |
2016年 | 《大地构造物理学(Tectonophysics)》副主编 |
《岩石学与地球化学期刊(Lithos)》主编 | |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离子探针中心主任 | |
全国地层委员会常委、同位素年代分委员会副主席 | |
中国地质学会第40届理事会理事理事 |
人物评价
李献华为推动微区原位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技术进步和提升中国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竞争力做出重要贡献。(何梁何利基金评)
李献华在西太平洋地球动力学演化,特别是华南岩浆岩成因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美国地质学会评)
为记录地球脉动翻山越岭,为研究月壤深耕40余载,丈量地球年轮,刷新月球认知,他用潜心研究实现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科技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