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银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崇银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达县
出生日期:1940年4月15日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40年4月15日,李崇银出生于四川达县。
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同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66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980年6月—1987年7月,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Illinois)大气科学系访问学者。
1984年—1995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环流与地球流体力学研究室主任。
1985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5年—1993年,任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副主任。
1987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91年11月—1992年4月,任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组织(CSIRO)大气研究所访问科学家。
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5年,任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教授,并被授予文职少将军衔。
主要成就
李崇银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崇银主要从事热带气象学、动力气象学、气候动力学、大气低频振荡动力学、ENSO循环动力学、物理海洋学等领域的研究。较早提出并完善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CISK波理论,在热带气象学、动力气象学、气候动力学、大气低频振荡动力学、ENSO循环动力学、物理海洋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成果。
20世纪70年代,李崇银被派参加中国气象卫星研制的理论工作;20世纪80年代,研究了西太平洋台风活动的规律,进行了动力学理论研究。他将环境场引入动力学理论,既对台风等强对流系统发生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现象作出了很好的动力学解释,还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理论。在中国国内外较早指出了对流加热廓线在热带大气系统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从侧面说明测量热带降水垂直分布的重要性。
学术论著
据2022年10月何梁何利基金官网显示,李崇银已在中国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其主要论著有《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7年 | 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学委员会主任 |
1988年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1991年 | 国际动力气象学委员会委员 |
1995年 | 中国气象学会热带气象学委员会副主任 |
1995年—2000年 | 亚一澳季风专家委员会委员 |
1995年—2001年 | 国际气候变化及可预报性研究计划(CLIVAR)季风专家委员会委员 |
1997年—1999年 | 国际气候变化及可预报性研究计划(CLIVAR)科学指导组(SSG)成员 |
1999年 | 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秘书长 |
南京气象学院兼职教授 | |
云南大学兼职教授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 |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 |
人物评价
“李崇银对中国动力气象学和气候动力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中国军网评)
“李崇银为中国动力气象学、气候动力学和物理海洋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科普湖南在线网评)
“李崇银为推动热带气象学及气候动力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李崇银在中国和国际动力气象和气候动力学的发展中作出了一定贡献。”(何梁何利基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