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之钧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金之钧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省胶南
出生日期:1957年9月29日
毕业院校: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深部流体活动及油气成藏效应》、《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区带与圈闭定量评价新方法》
主要成就:2008年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57年9月29日,金之钧出生于山东省胶南。
1982年1月,从山东矿业学院(现山东科技大学)地矿系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专业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
1986年9月—1986年12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系石油地质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1987年1月—1987年12月,在北京语言大学出国培训部俄语读进修生。
1987年12月—1992年6月,在俄罗斯莫斯科石油与天然气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石油地质学研读副博士,期间担任全苏中国留学生学生会主席。
1992年,取得副博士学位后,进入西西伯利亚石油地质研究所担任副研究员。
1993年—2002年,回国后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作,历任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助理、副校长。
1995年,晋升为教授。
1996年,被评为北京市学科(青年)带头人。
1998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2002年,担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金之钧在复合成烃、碳酸盐岩溶蚀、“突发式”成藏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特别是针对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形成与勘探实践,建立了“源—盖控烃、斜坡—枢纽富集”油气选区评价方法。创建了地质广义帕莱托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和海相油气项目快速评价方法与软件平台。
学术论著
截至2020年7月,金之钧先后发表论文155篇,其中SCI收录27篇、E收录48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1部。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3年12月,金之钧先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技术创新奖一等奖1项。
人才培养
编著教材
截至2020年7月,金之钧编著教材1部。
指导学生
截至2020年7月,金之钧先后指导出站博士后12人、毕业博士生17人、硕士生19人。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3年 | 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 |
2004年 |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第41卷(1—3)期特约主编 |
2004年 | 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 |
2004年 |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
2005年 | 中国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全国委员会委员 |
2006年2月 | 山东科技大学校兼职教授 |
2008年 | 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
2016年3月 | 中国石油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
2020年1月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咨询专家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评估专家组成员 | |
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专家组成员 | |
第十七届世界石油大会分会副主席 | |
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 | |
教育部科技委地学部副主任 | |
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副会长 | |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会员 |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编委会主任 | |
《天然气地球科学》编委会副主任 | |
《石油学报》编委 |
人物感言
展望2022年,“忙并期待着”。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能够亲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与有荣焉!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时代,唯有躬耕不辍!
人物评价
金之钧学风端正,人品正直,勇于探索,富有创新和协作精神。(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评)
金之钧在成藏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和叠合盆地分析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两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山东科技大学校友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