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敦欣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胡敦欣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即墨
出生日期:1936年10月20日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36年10月20日,胡敦欣出生于山东即墨。
1961年,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毕业。
1966年,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师从物理海洋学家毛汉礼。
1979年8月—1982年7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等做访问学者。
1988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2000年,中美“海洋环流与气候环境联合研究中心”成立,胡敦欣担任中方主任。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领衔发起“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NPOCE)国际合作计划,并任其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
主要成就
胡敦欣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胡敦欣在太平洋发现并命名“棉兰老潜流”,改变了有关太平洋边界流动力学结构的传统认识,对海洋经向热量输送、平衡和气候有重要影响。
胡敦欣的主要成就包括:(1)在太平洋发现“棉兰老潜流”等三支潜流,是热带西太平洋两项重要科学发现之一;(2)在中国陆架发现中尺度涡旋 “东海冷涡”,开创了中国陆架中尺度涡研究;(3)发现“陆架上,凡有上升流的地方,海底沉积必为软泥”的科学规律;(4)发展Hidaka等沿岸上升流经典理论;提出“浙江沿岸上升流的非风生机制”,修正了风生上升流的传统观念;(5)在国际上率先开展陆架海洋通量研究,得出“东海是大气二氧化碳汇区”的重要结论。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6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网站显示,胡敦欣先后发表论文230余篇,专著6部。2015年领衔在《Nature》期刊上发表《太平洋西边界流及其气候效应》评述一文。
科研项目
项目时间 | 项目名称 | 备注 |
---|---|---|
2013年4月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7年4月 | 中国民主同盟青岛市委员会第九届副主任委员 |
2002年10月 |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八届理事长 |
2003年3月—2008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国际黄海研究会会长 | |
国际SCOR第129工作组(DOES:深海—陆架交换)成员 | |
《The Yellow Sea》主编 | |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主编 |
人物评价
胡敦欣是中国海洋通量(JGOFS)研究的开拓者,大洋环流研究的开路人。为推动中国国内外海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评)
胡敦欣在海洋科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他参与WOCE,JGOFS,LOICZ等多项国际海洋前沿研究计划的设计、制定和实施,并将有关研究引入中国,为推动海洋学的发展,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民主同盟青岛市委员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