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东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郭华东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徐州市丰县
出生日期:1950年10月6日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6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7年当选为芬兰科学与人文院外籍院士
人物经历
1950年10月6日,郭华东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丰县。
1964年—1969年,就读于丰县中学。
1969年—1973年,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202部队和237部队。
1973年—1977年,就读于南京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77年2月—1978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中国科学院电子所工作。
1978年9月—1981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1年11月—1985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工作。
1984年—1985年,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学习。
1985年7月—1988年8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室副主任。
1988年9月—1997年3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常务副所长。
1991年11月—2007年10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4年12月—2002年1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第一、二
主要成就
郭华东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郭华东从20世纪70年代从事遥感信息科学特别是雷达对地观测领域研究。他系统揭示雷达电磁波与典型地物的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了无植被沙丘雷达散射几何模型,揭示了熔岩的去极化机理与植被的多极化响应现象,证实了长波段雷达对干沙的穿透性;建立了多源遥感找矿理论方法与模式,建立了重大地震灾情全天时全天候和主被动遥感观测体系,提出全球变化科学卫星及月基观测概念;组织建设了新型对地观测系统,建成神舟飞船陆地遥感应用系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数字地球原型系统。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10月,郭华东先后发表论文60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8部。
科研项目
项目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担任职务 |
---|---|---|---|
1996年—2000年 | 航天遥感在昆仑-阿尔金找矿中的应用 | 科技部 | 负责人 |
2000年—2002年 | 新型成像雷达对地观测机理及地物识别技术 | 国家基金委重点基金 | 项目负责人 |
2000年—2002年 | 数字地球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2年—2000年 | 国家863计划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及第四、五届专家组组长 |
2004年5月 |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
2018年3月—2023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2018年 |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成员 |
2019年10月 | 中南大学名誉教授 |
2021年9月 | 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
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理事长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兼职教授 | |
《中国科学院院刊》副主编 | |
《国际数字地球学报》创始主编 | |
《遥感学报》常务副主编 |
人物评价
郭华东在遥感信息科学、雷达对地观测、数字地球研究领域做出了贡献。(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评)
郭华东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对遥感方法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以及对建立数字地球模型、推动数字地球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俄罗斯地理学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