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健雅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龚健雅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西省樟树市
出生日期:1957年4月
毕业院校: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空间信息共享技术与标准》、《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主要成就: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57年4月,龚健雅出生于江西省清江县(现樟树市)义成乡的普通农民家庭。
1982年,从华东地质学院(现东华理工大学)测量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3年,经学校选派到武汉测绘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系进修深造。
1988年,考入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师从王之卓、李德仁,经由李德仁推荐作为该校与丹麦技术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远赴北欧的丹麦技术大学求学。
1990年10月,从丹麦回国。
1992年,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同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6年,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2007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
2010年,入选国家测绘局科技领军人才。
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5年4月
主要成就
龚健雅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龚健雅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了面向对象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数据模型,并成为GIS软件的主流技术,并率先研发了面向对象GIS软件GeoStar,在中国测绘、国土和电力管理等许多领域得到应用。于二十一世纪初系统地提出了空间信息共享与互操作理论与方法,研发出多源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GeoSurf和网络三维信息共享集成平台GeoGlobe,成为中国军民各类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如天地图的基础软件。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他提出了遥感广义几何成像模型与精确处理方法,主持研发了中国遥感卫星地面处理系统,并大幅提高了国产遥感卫星影像自主定位精度。
学术论著
截至2015年4月,龚健雅出版专著13部(其中第一作者专著6部),国家标准4部,发表论文430多篇(其中期刊论文290多篇、第一作者论文80多篇、SCI论文60多篇、EI论文200多篇),论著他引共10000多次。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6年—2000年 |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六委员会秘书 |
2000年—2004年 |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联邦式数据库与互操作”工作组(WG IV/2)组长 |
2003年—2013年 | 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0)委员 |
2004年—2005年 | 国家863计划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 |
2004年—2008年 |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21届大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
2004年—2008年 |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多时相遥感信息处理与变化检测工作组(WG VII/5)组长 |
2004年—2011年 |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论与方法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
2007年—2009年 | 国家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专家 |
2007年—2011年 |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
2008年—2012年 | 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第六届副理事长 |
2008年—2012年 |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虚拟地球与可视化分 |
人物评价
龚健雅在测绘与地理信息科学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在生活方面,他节俭朴素,待人真诚敦厚。(东华理工大学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龚健雅不仅有立足国家需求做科研的赤子情怀,还将为国家培养优秀测绘人才视为己任。(武汉大学评)
龚健雅是一位站在学科前沿,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踏踏实实带领团队工作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