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符淙斌简介

符淙斌简介

淘名人 2024-02-03 15:29 热度:

符淙斌

符淙斌,1939年10月14日出生于上海市,气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芬兰科学与人文院外籍院士,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院长。符淙斌于1962年从南京大学气象系毕业;1967年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之后调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981年至1983年以访问科学家的身份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合作研究;198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研究室主任;1995年主持组建国际全球变化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东亚区域研究中心,并担任国际主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出任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2015年当选芬兰科学与人文院外籍院士。符淙斌长期从事气候和全球变化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符淙斌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市松江

出生日期:1939年10月14日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5年当选为芬兰科学与人文院外籍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39年10月14日,符淙斌出生于上海市松江。

1958年9月—1962年7月,就读于南京大学气象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62年9月—1967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博士学位,之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调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981年,以访问科学家的身份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合作研究两年。

198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研究室主任。

1995年,主持组建国际全球变化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START)东亚区域研究中心,并受聘担任该中心的国际主任。

2001年,在举行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大会上,作为唯一被邀请的中国科学家在大会上作了特邀报告。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领导的“季风亚洲区域集成研究”国际项目得到地球科学系统联盟(ESSP)批准,使得中国科学家首次成为国际重大科学计划的发起人。

2009年,回到母校出任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符淙斌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符淙斌的代表性成果如下:

1、在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发现赤道海温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3—4年的周期性时滞振荡关系,提出了海温—副高雨带位置的预报思路和方法,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在汛期预报中应用。首次提出用沿赤道海温廓线划分厄尔尼诺的思想和方法,发现了赤道增暖的三种模态及它们的不同影响,被中国国外称为"符DF廓线",50多名科学家用此研究ENSO对世界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2、系统地研究了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和突变现象,揭示了季风区在气候突变中的敏感性及其与全球增暖的关系。 20世纪20年代南亚季风的突然增强与全球迅速增暖是同步发生的,同时中国北方以突变方式进入干旱期。

3、系统地研究了季风区气候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拓宽了传统的季风研究领域。发现东亚地区植被的季节变化、年际和更长时间尺度的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季风驱动的特征。同时大范围植被覆盖状况的变化可以对区域气候,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90年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GBP)国际科学委员会成员

2003年—2014年

季风亚洲全球变化区域集成研究(MARIS)科学委员会主席

2006年05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07年6月

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


国际START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主任


国际科学联盟(ICSU)执行委员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


“气候变化”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符淙斌在热带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季风气候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气候突变以及区域气候模拟等前沿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政府网评)

符淙斌在全球和亚洲季风研究领域所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符淙斌院士作为最早参与开拓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中国学者之一,为中国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