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窦贤康简介

窦贤康简介

淘名人 2024-02-03 16:15 热度:

窦贤康

窦贤康,1966年1月23日出生于安徽泗县,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科技部党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983年窦贤康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遥感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后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回国后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副主任、常务副院长、党总支书记、执行院长;2005年至2016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2016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窦贤康从事中高层大气理论、观测与实验综合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窦贤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泗县

出生日期:1966年1月23日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法国巴黎第七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66年1月23日,窦贤康出生于安徽泗县,高中就读于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

1983年09月-1987年0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空间物理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7年09月-1988年0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8年09月-1989年06月,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进行法语培训。

1989年07月-1990年08月,就读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

1990年09月-1993年06月,就读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遥感物理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3年07月-1995年02月,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5年03月-2000年01月,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

1997年05月-2001年02月,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副主任。

1998年09月-1999年02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访问

展开阅读全文 ∨

职务任免

2022年12月,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免去窦贤康的武汉大学校长职务。

主要成就

窦贤康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窦贤康开拓性地研制成功量子激光雷达,开创了激光雷达探测新途径,在大气污染检测、临近空间环境保障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自主研发设备设计观测试验,揭示了中性大气与电离成分作用机制,解决了金属层成因等长期争论的科学难题;发现了大气波动影响中高层大气变化性的新机理,为中高层大气建模和精确预报奠定了基础。

学术论著

根据2019年11月武汉大学网站显示,窦贤康在SCI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SCI论文总引用800余次。

X.K.Dou, G.Scialom, Y.Lemaitre, 1996: Doppler radar and mesoscale meteorology. Quart. J. Roy. Met. Soc.,Vol 122, Part B, 1231-1261.

X.K.Dou, J. Testud, P. Amayenc and R. Black, 1999: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09年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副主任

2016年11月—2017年05月

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2017年06月—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副主席

2018年03月—2023年0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第九、第十、第十二、第十三届专家评审组成员


国家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副总工程师(负责光学探测分系统建设)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


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第三届委员

2022年

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科协第十届委员会主席


中共二十大代表


中共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窦贤康政治上坚定、党性观念强,思想政治觉悟高,经历校内党务、行政多岗位的锻炼,熟悉高等教育规律,高教管理经验丰富,工作思路清晰,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组织领导能力和开拓意识强。(2016年12月6日窦贤康就职武汉大学校长的大会上,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三局巡视员、副局长钟海东,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朱之文评)

窦贤康在中高层大气理论、观测与实验相关领域的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开拓性的,特别是将仪器研发、观测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在中高层大气动力学和光化学研究中做出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性贡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工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