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仲礼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丁仲礼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籍贯:浙江嵊州
出生日期:1957年1月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人物履历
1978-1982年,浙江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学习;
1982-1985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5-1988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1988-199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其间:1989.12-1990.07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访问学者);
1996-1999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室副主任;
1999-2000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2000-2007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2007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07-2008年,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08-2017年,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2014.03)
2017
担任职务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科研成就
丁仲礼对黄土高原的宝鸡、灵台、泾川等剖面作了土壤地层学的系统观察与对比,将中国黄土划分为37个土壤地层单位、110个次级单位。在国际上首次从陆相第四纪沉积中建立2.6Ma以来的地球轨道时间标尺。构建了2.6Ma以来有区域代表性的黄土粒度“集成时间序列”。发现中国北方黄土剖面粒度所记录的偏北和西北向风力强度变化与米兰科维奇周期同相位,尤其是在10万年的偏心率周期上,即冰盛期时风力强度最大。
学术论著
截至2004年8月,丁仲礼发表了论文130篇,其中国际刊物论文37篇,论文被SCI收录50篇,CSCD论文被收录44篇。
获得奖励
截至2008年1月,丁仲礼先后获得两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等奖项。
教育理念
2000年,以丁仲礼为学术带头人的“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批“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
2014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招收首届本科生,作为校长的丁仲礼率队做招生宣传,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和家长:国科大的本科肯定不会好“混”,要问问自己,是不是一个能静下心来的人。如果想做生意、想学金融、想当公务员,就不要报考国科大。丁仲礼谈及开办大学的初衷,毫不讳言“对中国本科教育有看法”。他认为,顶尖人才要从本科抓起,希望把中国科学院丰富的研究资源用好,培养未来的科学家。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
1997年 | 第一届中国第四纪优秀青年科学家奖 |
2002年 | 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
2002年 | 第一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
2003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2005年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3年- 2008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2007年- 2017年 |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
2008年- 2013年 |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
2008年- 2013年 |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
2008年- 2015年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第七、八届理事长 |
2012年4月- | 浙江大学校友会会长 |
2013年- 2018年 |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
2013年- 2018年 |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
2017年- |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席 |
2018年-2023年 |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
2021年1月- | 北京市第十届政协常委会委员 |
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理事 | |
欧美同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会长 | |
2022年- | 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主席 |
人物评价
丁仲礼在第四纪地质,特别是中国黄土研究方面做出贡献。他的主要成果均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并得到广泛引用,部分成果还被编入英、美出版的教科书。(中国科学院评)
丁仲礼的工作是第四纪研究中的一个很大进展。(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主办的《黄土通讯》主编斯麦勒评)
社会活动
2021年12月31日,丁仲礼出席民盟第十二届民生论坛并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