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久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戴永久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武冈
出生日期:1964年11月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64年11月,戴永久出生于湖南武冈。
1987年,从吉林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92年6月—1997年8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5年,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象学博士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1997年8月至2000年2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担任助理研究科学家。
2000年3月至2003年6月,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担任研究科学家。
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2年6月至2016年8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2004年—2008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长。
2009年4月,受聘为全球院首席科学家。
2007年,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5年7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2016年2月,担任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201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戴永久科研成就
戴永久创建了三个陆面模式(IAP94,CLM,CoLM),建立了与模式相匹配的完备的全球陆面数据集,建成了集模式、数据集、参数优化、资料同化和高性能计算为一体的陆面模拟系统。
戴永久研发了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和广泛应用的陆面过程模式,研发了集模式、资料、参数优化、高性能计算等为一体的陆面模拟系统,为陆面过程机理、陆地表层格局变化等提供了综合的数值模拟研究平台。
承担项目
项目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担任职务 |
---|---|---|
2009年—2012年 | 京津冀业务预报模式中城市复杂下垫面和边界层物理方案的研发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主持人 |
2012年—2014年 | GRAPES陆地数据同化系统建设 |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主持人 |
戴永久人才培养
讲座报告
2019年12月,戴永久参加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在珠海校区体育馆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新与发展论坛。并作了题为《高分辨率全球陆面过程模式研发与应用》的报告。
教育
社会任职
戴永久先后担任中国气象学会数值预报专业委员会委员、城市气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气候与环境数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AssociateEditorofJournalofAdvancesinModelingEarthSystems(JAMES-AGU);《气候与环境研究》杂志副主编;《气象学报》杂志常务编委;《大气科学》《高原气象》《大气科学学报》杂志编委。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评价
戴永久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国内外学术界有重要影响,对大气科学学科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戴永久在数值天气、气候和地球系统模式的陆面过程模式领域做出了系统性和开创性贡献。研究成果在气象、水文、生态环境等领域均得到广泛应用,并有重要影响。(中山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