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虎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发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丹凤
出生日期:1962年12月
毕业院校:兰州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80年,陈发虎考入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先后获得学士学位(1984年)、硕士学位(1987年)、博士学位(1990年)。
1990年,博士毕业后留在兰州大学地理系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1992年-1994年)、教授(1995年-)、自然地理学博士生导师(1995年-)。
1991年10月,访问英国莱斯特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至1992年4月)。
1992年11月,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第四纪研究中心、利物浦大学地质系和法国国家农业研究中心土壤实验室工作(至1993年9月)。
1994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1995-1997,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999年,出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至2005年)。
2001年11月,作为客座教授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环境变化研究中心工作(至2002年4月)。
2002年,获得国家杰
主要成就
研究成就
科研综述
陈发虎主要从事环境变化、古气候和干旱区地理研究。在中国西部黄土地层和气候记录、干旱区湖泊记录、晚第四纪气候快速变化、环境考古等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在史前人类永久定居青藏高原的过程和机制、亚洲中纬度地区气候变化的“西风模态”等方面有重要创新性认识。
他的研究成果包括:①系统开展了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的黄土地层、黄土沉积年代和气候记录研究,以西部地区典型的兰州九州台黄土剖面为基础,建立了适用于区域对比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推动了中国黄土气候学的发展,为轨道尺度气候多旋回理论的完善做出了贡献;②开展了末次冰期旋回冰期/间冰期状态的气候快速变化研究,较早提出中国末次冰期冬、夏季风均存在快速变化,但具有区域特色;发现中国季风边缘区全新世气候也存在千-百年尺度的气候快速变化,表现为多次重大干旱事件,并具有全球联系;发现温暖的末次间冰期东亚季风气候具有轨道尺度的变化特征,不存在国外报道的气候不稳定
社会任职
现任国际地理联合会环境演变委员会(EnvironmentEvolutionCommission)副主席,国际古湖沼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任中国第四纪研究会、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曾任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兼任SCI刊物《ScienceBulletin》地学执行主编,任《FrontierofEarthScience》、《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英文)、《FundamentalResearch》及中文刊物《地理科学》副主编,任《JournalofAridLand》、《JournalofQuaternaryScience》、《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Anthropocene》、《GeographyandSustainability》、《OneEarth》、地理学报、第四纪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地球科学进展
人物评价
陈发虎在中国西部黄土地层和气候记录、干旱区湖泊记录、晚第四纪气候快速变化、环境考古等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在史前人类永久定居青藏高原的过程和机制、亚洲中纬度地区气候变化的“西风模态”等方面有重要创新性认识。(中国科学院评)
人物影响
2006年,陈发虎将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一万元奖金全部捐出,并今后每年从个人收入中拿出一万元人民币设立奖学金,用于奖励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在校二、三年级热爱地学、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