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世宁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祝世宁
外文名:Shi-ning Zhu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1949年12月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籍贯:江苏镇江
人物经历
1949年12月,祝世宁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籍贯江苏镇江。
1968年,祝世宁从南京市第十中学(1988年更名为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中毕业。同年底,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下,祝世宁和他的同学一起去了苏北泗洪县的农村插队。下乡的时候他从在大学教书的伯伯那里要来的《生物化学讲义》、《遗传学》和一些农业科技丛书。
1970年,祝世宁在江苏宿迁沭阳马厂柴油机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他在此工作了5年,从最初的翻砂、抬铁水到开机床、搞机修他都做过。因为工作需要,自学了‘机械制图’、‘电工学’、‘金属工艺学’和‘电路设计’等教材。
1976年,祝世宁被调到淮安的清江拖拉机厂,解决了他与爱人两地分居的问题。
1977年,在一次出差的途中,祝世宁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了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虽然准备时间只有3个月,还得上班,但是他还是通过了高考,六个月后进入了南京师范学院淮阴分院(1997年合并组建为
主要成就
祝世宁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祝世宁在铁电畴工程方面,发现了铌酸锂型铁电体电畴反转动力学规律,发展了图案极化技术,研制出不同功能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在微结构晶体功能研究方面,发展了非共线准相位匹配技术,并应用于光的非线性弹性散射、增强拉曼散射、非线性切仑科夫辐射和纠缠光研究等。在全固态激光器研究方面,将超晶格材料与全固态激光技术结合,研制了光学超晶格多波长激光器和可调谐激光器等。
2022年9月14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在下一代光电芯片制造领域的重大突破。南京大学张勇、肖敏、祝世宁领衔的科研团队,发明了一种新型“非互易飞秒激光极化铁电畴”技术,将飞秒脉冲激光聚焦于材料“铌酸锂”的晶体内部,通过控制激光移动的方向,在晶体内部形成有效电场,实现三维结构的直写和擦除。这一新技术,突破了传统飞秒激光的光衍射极限,把光雕刻铌酸锂三维结构的尺寸,从传统的1微米量级(相当于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常委、副主任 | |
江苏省物理学会第十四届理事会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 | |
2009年 | 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主任 |
2010年 | 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委员、专家组成员 |
2011年 | 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973)顾问专家 |
2015年6月 |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
2018年9月 | 南昌大学名誉教授 |
个人生活
祝世宁出生于南京,因为南京简称“宁”,所以父母给他取名“世宁”。而1949年这个特殊的年份,让“祝世宁”这个名字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很多人将他的名字理解为“希望世界不再有战乱,祝福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和平安宁”。1984年祝世宁因消化道大出血在医院动了手术。在身体恢复期间,他萌生了读研究生的想法。
人物评价
在科研这条崎岖的山路上,祝世宁院士不仅是一位辛勤的耕耘者,亦是一位敬业的引路人,默默而努力。(《中国研究生》2009年第9期评)
祝世宁在“基于铁电畴工程的准位相匹配非线性光学、多波长激光技术以及量子光学应用”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2012年入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祝世宁成功将铁电畴应用于非线性光学、激光技术和量子光学领域并做出重要贡献。(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评)
“祝世宁等人对这一领域(铁电畴工程学方面)进行了关键性的推进,这就是制备出Fibonacci序列铁电畴超晶格”。(2003年Fousek教授在铁电学研究55周年纪念会上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