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朱森元简介

朱森元简介

淘名人 2024-02-04 09:53 热度:

朱森元

朱森元,1930年10月26日出生于江苏溧阳,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朱森元于1949年进入南京大学航空系发动机专业学习;1960年12月从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副博士学位;1964—1968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1所一室副主任;1970年—1978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1所(京)氢氧发动机研制室负责人;1984年—199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1所(京)十二室主任、主任设计师;1993年—1997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大型运载火箭和火箭发动机”专家组组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朱森元长期致力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理论研究和研制工作。主持完成了液体火箭发动机冷却剂超临界传热计算方法和沸腾换热临界热流计算方法的研究等。

基本资料

中文名:朱森元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溧阳

出生日期:1930年10月26日

毕业院校: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经历

1930年10月26日,朱森元出生于江苏溧阳。

1937年9月—1942年7月,就读于江苏溧阳夏林小学。

1942年9月—1945年7月,就读于江苏溧阳同济中学。

1946年3月—1948年7月,就读于江苏省立苏州中学高中部。

1949年9月—1952年4月,就读于南京大学航空系发动机专业。

1952年4月—1953年8月,就读于北京俄专留苏预备部。

1953年9月—1957年6月,就读于苏联莫斯科汽车机械工程学院。

1957年10月,入读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院研究生院。

1960年12月,从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副博士学位。

1961年5月—1964年5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三部(发动机设计部)设计员。

1964年5月—1968年6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1所一室副主任。

1968年6月—1969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1所(京)DF—6号发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朱森元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60年代,朱森元参加了"两弹结合"运载火箭的主发动机研制,完成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临界热流和超临界换热的课题研究。参加了各种近程、中程和洲际导弹上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20世纪70年代后期,朱森元负责研制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第三级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20世纪80年代后期,朱森元从事863-2航天高技术发展战略研制工作,负责液体火箭发动机及大型运载火箭的发展研究。参加863-204专家组发展途径论证工作。从事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重复使用运载器和单级入轨运输器的发展战略研究。

学术论著

据2022年9月溧阳时空网显示,朱森元共撰写各种论文和科研报告38篇,多篇论文在中国国内外重要专刊上发表。代表专著有《氢氧火箭发动机及其低温技术》等。其部分论著参考如下:

[1]朱森元.美国下一代的火箭运载器:第26届联合推进会议情况介绍[J].航天出国考察技术报告,1991(1):5.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4年—1992年

中国宇航学会理事

1986年—1994年

中国宇航学会运载火箭专业组常务理事

1987年—1992年

国防科工委、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863—201专家组成员

1988年—1993年

美国宇航学会会员

1989年—2000年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员会常务委员

1991年—1998年

国防科工委“国家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评委会”评委

1992年—1999年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员会顾问


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第三届专家委员会咨询专家


国防科工委“国家级计算液体流体力学航空工业总公司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低温工程学会顾问


国防工业出版社科学技术顾问


中国航天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朱森元的祖父是朱定祥,是一名私塾先生。

婚姻家庭

朱森元的妻子是徐鸿敏。两人育有一个儿子。

人物评价

“朱森元是中国优秀科研工作者中的杰出一员,为中国成为航天大国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载人航天副总设计师张柏楠评)

“朱森元是中国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在高科技航天领域大型运载火箭和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概念研究、火箭发动机及大型运载火箭方案论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前瞻性工作,为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