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周又和简介

周又和简介

淘名人 2024-02-04 11:17 热度:

周又和

周又和,1957年5月生于湖北汉川,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超导力学研究院院长。周又和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984年12月获得华中工学院硕士学位;1989年12月获得兰州大学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1993年6月—1995年12月任兰州大学力学系副教授;1996年1月任兰州大学力学系教授;1999年7月—2005年5月任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主任;2005年6月—2017年12月任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2020年10月任兰州大学超导力学研究院院长;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又和主要从事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的理论建模、计算方法、基础实验和科学实验装置研制等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周又和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北汉川

出生日期:1957年5月

毕业院校:兰州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57年5月,周又和出生于湖北汉川。

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

1982年1月—1987年8月,历任华中工学院力学系助教、讲师。

1984年12月,获得华中工学院硕士学位。

1989年12月,获得兰州大学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

1990年6月—1993年6月,任兰州大学力学系讲师。

1993年6月—1995年12月,任兰州大学力学系副教授。

1993年9月—1994年7月,任美国肯塔基大学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访问学者。

1994年7月—1995年7月,任日本东京大学核工程研究实验室外国研究员。

1996年1月起,任兰州大学力学系教授。

1997年8月—1999年6月,任兰州大学力学系副主任。

1998年6月—1998年12月,任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机械工程系高级访问学者。

1999年7月—2005年5月,任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主任。

2001年1月—2004年12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周又和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周又和在超导、铁磁、压电材料力学和风沙电方面取得系统研究成果;开创了中国超导固体力学研究,创建了超导材料及结构的力—电—磁—热相互作用理论,研制出国际首台全使役场超导材料力学实验的科学装置,提出了小波封闭求解方法和分场降阶迭代法,揭示出变形对超导性能退化影响的反作用机制,实现了力学支撑中国超导磁体研制设计“从0到1”的突破等。

周又和筹建了“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特殊功能材料与结构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学术论著

据2022年9月兰州大学官网显示,周又和已发表期刊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2部,其代表论著有《电磁固体结构力学》《超导电磁固体力学》等。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1986年10月

华东地区力学学术会议

黄山

2005年12月

第八届动力系统理论与应用国际学术会议

波兰

2007年7月

第三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

兰州

2014年10月

第12届数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06年11月—2010年11月

中国力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

2010年11月—2014年11月

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2012年1月—2018年1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

2014年1月

国家外专局与教育部“111引智基地”负责人

2014年11月—2019年10月

中国力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任


兰州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编委


《振动工程学报》编委


《计算力学学报》编委


《力学与实践》编委


教育部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力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周又和出生于湖北汉川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中有兄弟六人,周又和排行第四,他上面还有一个姐姐。大哥周运和考入孝感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大哥之后的两兄一姐的读书都止于小学。到周又和及其两个弟弟读书时,父亲周协堂坚持让他们多读点书。这样,他家共有兄弟四人实现了读书的梦想。

婚姻家庭

周又和的妻子是力学家郑晓静院士。

人物评价

““周又和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为中国科技自强自立和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评)

“周又和是中国超导电磁固体力学的开创人和主导者。”(《兰州晚报》评)

“周又和用自己丰富的智慧、渊博的学识、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社会的责任、敢于担当的志向和坚实深厚的能力。”(《科学中国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