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万勰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钟万勰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34年2月24日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34年2月24日,钟万勰出生于上海。
1952年,毕业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
1952年9月至1956年8月,就读于同济大学桥梁隧道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56年9月至1962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
1962年9月至1978年7月,任大连工学院数理力学系讲师(1962年经胡海昌院士推荐,钱令希院士将其调入)。
1972年,与同事到上海开展中国计算力学的工作,解决了大量的工程课题。
1978年,担任大连工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教授、所长,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兼任系主任,首批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同年,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3年,被英国威尔士大学、香港大学授予名誉教授;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学部委员)。
1996年,前往斯坦福大学力学所讲学。
2007年,指导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软件研发团队将其研发的结构分析计算程序软件拓展成工程与科学计算集成软件平台。
主要成就
钟万勰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钟万勰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潜艇耐压锥、柱结合壳失稳的不利构造形式。70年代与小组基于群论研制了大量工程应用软件,并主持研制了三维大型有限元系统JIGFEX/DDJ。80年代提出了基于序列二次规划的结构优化算法及DDDU程序系统;提出结构极限分析新的上、下限定理,继而又提出了参变量变分原理及相应的参变量二次规划算法用于弹-塑性变形及接触问题。1989年以来,发现了结构力学与最优控制相模拟;据此又提出了弹性力学求解新体系与精细积分的方法论。他提出的结构力学与最优控制的相互模拟理论,揭示了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对应关系;他提出的辛几何空间中新的求解体系,突破了传统的铁木辛柯理论,覆盖了弹性力学、分析力学、断裂力学、振动理论、波动力学、流体力学、电磁波导等多个分支领域,对传统理论难以解决的若干问题给出了新的求解方法和原创性结果。
钟万勰创建了结构力学与控制理论的模拟关系,证明了数学与
社会任职
时间 | 职务 |
---|---|
1956年 |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班应用数学助教 |
1959年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论力学教员 |
1980年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兼职教授 |
1983-1991年 | 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委员会第一、第二任主任 |
1986年 |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常务理事 |
国际计算力学协会常务理事 | |
世界计算力学协会执委会常务执行委员 | |
1987年 | 同济大学桥梁系兼职教授 |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 | |
《计算力学学报》《应用数学与力学》《计算机辅助工程》等学术期刊主编 | |
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资深委员 | |
国际计算力学协会执委会荣誉委员 |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钟万勰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其父亲钟兆琳是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电机制造工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科学及民族电机工业创始人之一,他对钟万勰的人生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钟万勰自幼就在一个科学之家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当他还在上海南洋模范小学就读时,其父就为他订阅了《科学画报》等刊物,并引导他与哥哥(钟万劢,曾任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一起制作各种舰船和滑翔机模型。
人物评价
钟万勰是中国首艘核潜艇设计的参与者,为核潜艇建造贡献了聪明才智;他在国际上首创的“弹性力学求解新体系”,助推中国计算力学走向世界;他潜心科研,开拓前行,呕心沥血为祖国建设争光添彩。(《中国人才》评)
无论是身处逆境蹲“牛棚”时,还是在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钟万勰从来都是以一名闯将的姿态,冲锋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中国科学报》评)
作为“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的次子,钟万勰除了继承父亲衣钵,在大连理工大学任教之外,还在学术科研领域,走出了一条让后人敬仰的道路,为中国工程界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今日德清》评)
钟万勰是一位科学家,他总是以追赶世界前沿的竞争心态和必胜信心对待科研,围绕科研处理周围的人和事。所以,总能感到他身上有一股热情和干劲。心兹念兹,钟万勰用“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来描述自己科学人生的追求境界,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表达他献身科学事业的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