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郑时龄简介

郑时龄简介

淘名人 2024-02-04 12:29 热度:

郑时龄

郑时龄,1941年11月12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建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院长。1965年郑时龄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后进入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研究院,担任工程师;1981年从同济大学建筑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教授,建筑系副系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院长;1984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建筑学院;1989年担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艺术与应用艺术学院乔治·密勒讲座教授;1992年担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1993年获得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1995年担任同济大学副校长;1998年当选为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2000年担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当选为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2007年获得意大利罗马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获意大利仁惠之星骑士勋章。郑时龄长期从事建筑理论研究、建筑教学和建筑创作活动,致力于将设计与建筑理论相结合,追求创作活动的学术价值,并将学术思想融于建筑教学之中,形成自成一体的建筑教学思想。

基本资料

中文名:郑时龄

外文名:Shi ling Zheng

国籍:中国

出生地:四川成都

出生日期:1941年11月12日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建筑批评学》、《世博与建筑》、《上海近代建筑风格》、《建筑内墙外墙设计与装修》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籍:广东惠阳

人物经历

1941年11月12日,郑时龄出生于四川成都,原籍广东惠阳。

1965年,郑时龄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毕业后进入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研究院,担任工程师(至1978年)。

1981年,郑时龄从同济大学建筑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教授(1992年起),建筑系副系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院长。

1984年,郑时龄学习一年德语后打算去德国,最终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建筑学院(至1986年)。

1985年冬天,郑时龄到那不勒斯大学去做讲座,跑到学校校门紧锁,原来学生罢课不准任何老师进入。但当守门的学生得知前来的是中国人,破例将大门打开,郑时龄成了当天唯一授课的老师。

1986年,郑时龄回国后一直致力于中意文化的交流,其中浦江镇的规划就是他的旧友格里戈蒂设计的。

1989年,郑时龄担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艺术与应用艺术学院乔治·密勒讲座教授。

1992年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郑时龄运用建筑本体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方法论,引用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撰写了著作《建筑理性论》,建构了“建筑评论”体系,出版了《建筑批评学》专著,提出了一整套建筑评论的具体方法。对上海近代建筑作过研究,出版专著《上海近代建筑风格》。郑时龄参与建筑创作实践活动,主持设计了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城市设计、上海复兴高级中学、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上海格致中学教学楼、杭州中国财税博物馆、上海外滩金融博物馆等工程项目。

论文著作

截至2014年4月,郑时龄出版主要专著四部,译著两部,在中国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上海近代建筑风格》获2000年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出版的专著《建筑批评学》,首创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建筑评论的系统方法,建构了“建筑评论”体系。

学术交流

截至2014年12月,郑时龄曾出国访问80多次,曾应邀在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韩国和希腊等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96年至2005年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1996年至2005年

上海建筑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1997年起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一级注册建筑师

1998年起

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城市空间与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

2000年起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高级顾问委员会委员

2000年起

上海市静安区顾问团成员

2004年起

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历史文化风貌区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城市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郑时龄对上海城市风貌特色的维护、城市空间的梳理与更新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中国建筑学会评)

郑时龄的专著《建筑理性论》和《建筑批评学》建立了"建筑的价值体系和符号体系"这一具有前沿性与开拓性的理论框架。后者以批判精神面向未来建筑的发展,奠定了这门综合学科的理论基础,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并应用该理论在上海建筑的批评与建设实践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济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