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赵天寿简介

赵天寿简介

淘名人 2024-02-04 13:48 热度:

赵天寿

赵天寿,1961年生于陕西,工程热物理与能源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会士,香港科技大学张英灿工程及环境学冠名讲席教授、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香港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资深学人。赵天寿198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热物理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1986年,获得天津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博士学位,同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2010年,受聘为西安交通大学的讲座教授。2011年,晋升为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讲座教授。2014年3月,担任香港科技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2018年11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天寿长期致力于工程热物理及新能源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赵天寿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61年

毕业院校: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83年,赵天寿毕业于天津大学热物理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

1986年,获得天津大学热物理工程系硕士学位。

1995年,获得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博士学位;同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

2010年4月,受聘为西安交通大学的讲座教授。

2011年,晋升为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讲座教授;同年8月,入选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和香港学者协会联合举办的“香江学者计划”,为内地博士毕业生提供博士后培训。

2014年3月,香港科技大学能源研究院成立,赵天寿任院长。

2017年10月,就任香港科技大学张英灿工程及环境学教授。

主要成就

赵天寿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赵天寿在微纳流动与传热、电池储能理论与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发展了微纳流动和传热理论,揭示了电化学储能系统中热、质、电子及离子耦合传输规律,推动了传热传质与电化学的交叉融合,促进了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赵天寿2003年起致力于“燃料电池中多相能质传递与化学反应的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带领团队以热流科学与电化学协同创新的独特视角,成功建立了燃料电池新理论框架,显著提高了直接甲醇与乙醇燃料电池的性能。提出了以可充放电的液态能量载体储电的新方法,发明了充、放电装置彼此独立的电燃料储能系统,取得了系统效率与输出功率的同时跃升。

学术论著

据2020年11月香港科技大学官网显示,赵天寿发表SCI论文383篇,SCI引用19000余次,h-因子达74,38篇为ESI高被引论文,3篇获Elsevier高被引论文奖(Most Cited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赵天寿于2005年创办并担任由ElsevierScience出版的《AdvancesinFuelCells》主编。

在国际学术界,赵天寿担任InternationalJournalofHeatandMassTransfer主编(2019-)、AppliedThermalEngineering主编(2003-2019)、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系列丛书Energy&EnvironmentSeries共同主编(2008-)、ScienceBulletin执行主编、JournalofPowerSources顾问编委(2006-)和AdvancedMaterialsTechnologies顾问编委(2015-)等职。

赵天寿是重庆大学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人物评价

作为热流科学专家,赵天寿将热流科学与电化学结合,开创了全新燃料电池理论,为促进燃料电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公网评)

赵天寿的研究为开创热流科学与电化学学科交叉的新领域做出重要贡献,推动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香港科技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