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鸿儒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俞鸿儒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西广丰
出生日期:1928年6月15日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28年6月15日,俞鸿儒出生于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的一个普通商人家庭。
1933年秋,俞鸿儒进入广丰县杉江中学附属小学读书。
1939年夏,俞鸿儒进入广丰三岩中学初中部。
1943年夏,俞鸿儒初中毕业后被保送升入高中部。
1946年6月—1949年6月,俞鸿儒在上海同济大学数学系本科学习。
1949年7月—1953年7月,俞鸿儒在大连工学院机械系本科学习。
1949年7月7日,俞鸿儒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俞鸿儒考取了大连大学(现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系。
1953年5月,俞鸿儒从大连工学院毕业;毕业后留校担任助理教授。
1956年7月—1963年3,俞鸿儒在中国科学院攻读流体力学副博士研究生学位。
1958年2月,俞鸿儒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激波管研究组组长。
1963年,俞鸿儒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69年9月—1975年12月,随编制调整,俞鸿儒调入中国科学院空气动力研究中心工作
主要成就
俞鸿儒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俞鸿儒在中国首先开展激波管研究,建成高性能激波风洞和配套的瞬态测量系统;提出方案并参与实现对激波管流动和有关瞬态测量的关键难点的突破;开创了在航天器研制中广泛应用激波风洞的实践,为中国高超声速流实验开创出一条节省资金的独具特色的新途径,并促进了国内激波管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种利用普通激波管产生完整爆炸波的构思,已成功地用于冲击伤试验装置中;提出并采用爆轰驱动新方法建成爆轰驱动激波风洞,为提高实验气流焓值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致力于将气体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改善和革新与气体流动有关的生产工艺研究。
科技奖励
时间 | 研究项目 | 所获奖励及等级 |
1986年 | 再入飞行器气动力与气动热力学研究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
1987年 | 激波风洞用于再入飞行器气动力学与气动物理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1989年 |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 |
1990年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 |
1992年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社会任职
时间 | 兼任职务 |
---|---|
1981年 | 全国量和单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一分委员会委员 |
1987年9月 | 国防科工委空气动力学专业组成员 |
1994年 | 中国力学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激波与激波管专业组组长 |
1994年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温气体动力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
国际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 | |
北京力学学会常务理事 | |
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副理事长 | |
中国航空学会理事 | |
中国宇航学会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 |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压力专业委员会委员 | |
华东工学院兼职教授 | |
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 |
国防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 |
国防科工委计量测试中心顾问 | |
重庆大学名誉教授 | |
南京理工大学名誉教授 | |
《空气动力学学报》常务编委、副主编和顾问 | |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编委会顾问 | |
《航空学报》编委 | |
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
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
社会活动
2023年1月,参加北京卫视《大先生》节目。
人物评价
俞鸿儒院士是位享誉世界的气体动力学家,中国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之一;他为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他始终关注中国航天事业,在解决航空航天关键技术难题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他为长征2号戊(CZ-2E)的研制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待工作和事业始终不改初心、脚踏实地、淡泊名利,勇于探索新途径;他随和、亲切,气度从容、非常淡定,对学生和下属极少有愠色,总是循循善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志会评)
俞鸿儒培养了多位硕士和博士,成为学术精英和国家栋梁,多年来热心培养人才,并大力支持这些单位的力学学科建设,推动了中国高校的力学教育。(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志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