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培建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叶培建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泰兴
出生日期:1945年1月29日
毕业院校:瑞士纳沙泰尔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45年1月29日,叶培建出生于江苏泰兴胡庄镇海潮村一个军人家庭。
1946年,苏中七战七捷的第一仗——宣堡战役打响,叶培建的父母随部队北撤时,将不足一周岁的他送到毓秀乡(现根思乡)李秀河村的外婆家。
1951年,在李秀河村小学开始接受启蒙教育。
1952年,叶培建的父亲抗美援朝回来,开始跟父亲“转战四海”,在南京、杭州、湖州都上过学。用两年时间就读完了初中的全部课程,被学校保送到浙江省湖州中学。
1962年,从湖州中学毕业。
1967年,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毕业,被分配到卫星制造厂。
1978年,考上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502所两个专业的研究生,后来又通过了出国资格外语考试,赴瑞士纳沙太尔大学微技术研究所读博士研究生。
1983年,获得瑞士纳沙太尔大学颁发的等同法国科学博士的证书。但是他不满足,他要获得一个瑞士的科学博士。
1985年,从瑞士纳沙泰尔大学毕业,获得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手写中文计算机
主要成就
叶培建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叶培建主持制定中国第一代传输型对地观测卫星总体方案及各个分系统的设计,优化卫星总体方案,组织领导并参与攻克7项技术难关。主持制定了电测、力学、噪声、EMC、热平衡与热真空等大型试验方案,组织了全部工程实施,保证了卫星有很高的技术指标。主持修订了后续两颗卫星的改进方案,提高了卫星性能和水平,已实现了双星组网运行。主持制定了中国月球探测卫星技术方案。在航天计算机应用领域,参与开发并基本建成了卫星与飞船设计的数据库、应用软件包和制造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在卫星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术论著
截至2015年8月,叶培建先后撰写过多份重要工程技术报告,在中国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
科研成果奖励
获奖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2000年 | 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 |
2003年 | 中国资源二号卫星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6年 | 浙江大学校友总会副会长 |
2008年3月—2013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 |
2013年3月—2018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2017年11月 |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 |
中国宇航学会理事 | |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 | |
中国地理信息协会理事 | |
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兼职教授 | |
第七届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第十三、十四届技术科学部常委、副主任 |
人物评价
叶培建在中国资源二号传输型对地观测卫星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重大贡献。作为中国第一代长寿命实时传输对地观测卫星中国资源二号的总设计师、总指挥和第一完成人,他为该星研制做出了重大的成就和贡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评)
叶培建为推动中国卫星遥感、月球与深空探测及空间科学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人民日报》评)
叶培建是国家重大航天工程领军人物,从探月工程到逐梦火星,叶培建院士半辈子都与中国航天紧密相连,被誉为中国嫦娥系列研制团队的“定海神针”。(航天科技集团评)
人物影响
叶培建星
2017年1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编号456677的小行星为“叶培建星”。5月8日,“叶培建星”命名仪式暨小行星探测学术报告会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杨戟向叶培建颁发了“叶培建星”命名铜匾、命名证书。国际编号为456677号小行星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9月11日发现的。
社会活动
2021年10月1日,应邀参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中国梦·祖国颂——2021国庆特别节目》。
2022年2月,担任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第三棒火炬手。
2022年2月2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开始,叶培建接力火炬传递第三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