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熹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姚熹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武进
出生日期:1935年9月28日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代表作品:《电介质物理》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52年,姚熹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附中二院高中。同年经全国统考被录取为北京俄语专科学校留苏预备部学员,后因病休学。
1953年,考入位于上海的交通大学电机系。
1957年,交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并随校迁往西安,历任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助教、讲师(至1979年)、副教授、教授。
1979年10月,姚熹作为访问学者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研究所进修。
1980年6月,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82年4月,以1年零10个月的时间,获得固态科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施乐(Xerox)奖,之后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至1983年)。
1983年3月,姚熹从美国回到中国,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系主任。
1984年,由原高等教育部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批晋升为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
1985年,参与筹建电子材料研究实验室,姚熹担任实验室主任。同年获得美国陶瓷学会“罗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姚熹主要从事电子陶瓷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工作,在双晶和多晶界面的研究中发现了陶瓷晶粒的压电共振现象,并采用计算机电路模拟方法,计算出了晶粒大小和取向都随机分布的多晶聚集体的介电频谱,其结果与实验十分吻合。对铁电体中的极化弛豫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了微畴-宏畴转变、电场诱导纳米结构调整以及超顺电状态等一系列新现象。
1980年姚熹成功地用热压方法制备了各种铌酸锂双晶,研究了双晶界面的结构及晶界对于材料介电性质的影响,提出了双晶界面上的势垒结构及其界面模型,发现了极化矢量相互对接的双晶界面起着阻滞晶体压电谐振的作用。根据对多晶陶瓷介电频谱的测量发现了电子陶瓷中的晶粒压电共振现象,证实了50年代电介质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VonHippel教授提出的铁电陶瓷中的晶粒压电共振效应的猜想。1983年他用计算机电路模拟方法,计算出了晶粒大小和取向都随机分布的多晶聚集体的介电频谱,其结果与实验十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4年-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子学与通讯学科第二、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
1985年-1991年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材料与工程学部第一、二、三届评议组成员 |
1986年-1996年 | 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委员会电子材料学科组副组长 |
1987年-1996年 | 国家高技术新材料专家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 |
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 |
国际陶瓷学院创始会员,顾问委员会的委员 | |
国际铁电顾问委员会中代表中国的委员 | |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 | |
国家发明奖评审委员会电子学评审组成员 | |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无机功能材料开放实验室主任 | |
先进陶瓷与微结构实验室副主任 | |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任 | |
中国材料研究协会常务理事 | |
中国陶瓷学会理事 | |
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 |
国际学术刊物铁电快报的编委 | |
国际铁电学报编委或顾问 | |
欧洲无机化学与固态化学学报编委或顾问 | |
欧洲固态与无机化学杂志的科学委员会委员 |
人物评价
姚熹是中国在铁电陶瓷研究方面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并被国内外同行看成是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代表。学术造诣深,知识面广,学术思想敏锐,研究工作洞察力强,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相当的影响。(《中国科学报》评)
姚熹关于“微畴的发现是铁电体研究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均将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工程院院士、铁电学家克罗斯教授称)
人物影响
“姚熹铁电奖学金”是姚熹教授在七十寿辰之际设立的永久性奖学金,以激励后来学子发奋学习、报效祖国。奖励对象为西安交通大学铁电研究领域中积极创新、成绩优良的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