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杨孟飞简介

杨孟飞简介

淘名人 2024-02-04 19:57 热度:

杨孟飞

杨孟飞,1962年10月出生在湖南湘阴,空间技术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五号”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杨孟飞于1982年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毕业;1985年获得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硕士学位,之后留所工作,历任星载计算机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副院长;1995年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2005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终身院士;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孟飞主要从事空间飞行器系统总体、控制系统和高可靠控制计算机等方面研究和开发。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杨孟飞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

出生日期:1962年10月1日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航天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航天器控制计算机容错技术》

主要成就:201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终身院士 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62年10月1日,杨孟飞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

1982年,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空间计算机应用专业。

1985年,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留所工作后,历任该所星载计算机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副院长。

1985年,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星载计算机研究室主任。

1994年初,作为国家机关首批百优青年,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95年,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2001年,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

2005年,从清华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2015年7月,由国际宇航科学院工程科学学部通讯院士转为终身院士。

2017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年2月11日,杨

展开阅读全文 ∨

担任职务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

主要成就

杨孟飞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杨孟飞提出了空间飞行器月地高速再入返回系统方法,突破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关键技术;发明了一种复杂卫星姿态控制方法和装置,解决卫星甚高精度、强适应控制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空间控制计算机容错方法,创建动态可重构容错体系结构。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12月,杨孟飞先后发表论文70篇,编著2部(英文1部),译著1部。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2.12

《航天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

杨孟飞主编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4.03

《航天器控制计算机容错技术》

杨孟飞,华更新,冯彦君著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7.12

《可信的航天嵌入式控制软件开发技术》

杨孟飞,顾斌,郭向英等著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9年12月,杨孟飞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1项,部级奖11项(一等奖8项);授权发明专利41项。

获奖时间

项目名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18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星载计算机与电子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

2018年—2023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

2019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名誉院长、“华山学者”讲席教授、学校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2023年1月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名字由来

杨孟飞的父母所取的名字实际是叫“孟辉”,只因湖南人“辉”“飞”不分,上大学时他便将名字固定为“孟飞”。

人物评价

杨孟飞是中国空间飞行器系统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以炽烈的报国情怀,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带领团队出色完成了“嫦娥五号”探测器研制工作,首次实现中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为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战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军报》评)

杨孟飞三十余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航天领域,在空间飞行器系统和高可靠控制计算机等方面取得了众多创造性成果,为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发展和卫星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光明日报》评)

杨孟飞有着鲜明的科学家性格,既低调务实,又敢为人先。他把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三十余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航天沃土上,为航天强国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航天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