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其坤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薛其坤
外文名:Qi-Kun Xue
别名:“7—11”院士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蒙阴
出生日期:1962年12月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者之一 2016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2020年获得菲列兹·伦敦奖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62年12月,薛其坤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高都镇西峪村。
1977年9月,就读于山东省蒙阴县第一中学。
1980年9月,进入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
1984年7月,本科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9月进入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工作。
1987年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进行研究生学习。
1990年7月,硕士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攻读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92年6月,作为中日联合培养学生,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学习(-1994年6月)。
1994年8月,获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9月前往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工作,担任日本文部省教官、助手(-2001年3月)。
1996年6月,作为访问助理教授,前往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物理系学习(-1997年5月)。
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998年8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在中
担任职务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成就
薛其坤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薛其坤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高/低能电子衍射、光学探针以及各种表面分析手段研究各种金属、半导体表面晶体结构/化学性质、异/同质结薄膜外延和低维纳米结构的生长动力学和控制。在微电子工业上具有广泛用途的化合物半导体GaAs和GaN生长表面的两维晶体结构、光学性质以及相关异质结外延中应力释放问题、InAs/GaAs量子点的形成机理和稳定性、纳米团簇的生长、C60/C84/C70在半导体上的薄膜生长等研究中做过比较系统的工作。研究兴趣包括稀磁半导体的分子束外延生长和自旋注入、低维纳米结构的磁性和在自旋电子学中的应用、量子效应对低维纳米结构电子性质的影响(比如催化)等。
研究方向
薛其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表面物理、低维纳米结构和薄膜的控制生长与量子效应、极低温强磁场和自旋极化扫描隧道显微学。长期从事超薄膜材料和纳米结构的制备、表征及其物理性能研究。开展了GaAs半导体薄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9年 | 中国物理学会表面与界面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1999年 | 中国科学院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
2001年 | 大连理工大学三束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
2001年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编委 |
2001年 |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纳米物理和器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2001年 | 国家图书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
2002年 | 厦门大学纳米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
2002年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 |
2002年 | 中国真空学会纳米与表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
2002年 | 北京大学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2002年 | 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2002年 | 中山大学显示材料与技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2002年 | 山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
2002年 | 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
2002年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九届信息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 |
2003年 | 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
2003年 | 《物理》编委 |
2004年 | 山东大学兼职教授 |
人物轶事
考研3次博士读7年
1984年,薛其坤从山东大学本科毕业的他,开始考中科院的研究生,这一考就是三年。第一次考研,高等数学只考了39分;第二次考研,物理只考了39分。但他依然坚持,第三次考研,终于考进中科院物理所。
薛其坤毕业的时候,因为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只好继续跟着导师读博士。别人的博士读5年,一般最多6年就可以毕业了,他却读了7年。读博期间,他被导师送到日本东北大学进修,可是让薛其坤始料未及的是,这恰恰是“噩梦”的开始。在日本的导师要求他们:一周工作6天,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准时到达实验室。
“7-11”院士
薛其坤在清华大学有一个比“院士”还要响亮的名号——“7-11”。早上7点扎进实验室,一直干到晚上11点。这样的作息时间,薛其坤坚持了20年。“7-11”源自日本留学时的“魔鬼训练”。1992年6月,薛其坤来到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学习。他的导师樱井利夫要求,工作日必须早上7点到实验室,晚
人物评价
薛其坤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单层铁硒超导等新奇量子效应方面做出的开拓性工作。(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评)
薛其坤长期从事超薄膜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物理性能研究。2013年,薛其坤带领其研究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该成果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后,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震动,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称其为“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其成果将推动新一代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的发展,可能加速推进信息技术革命进程。(清华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