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益民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宣益民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省无为县
出生日期:1956年9月
毕业院校:德国汉堡国防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82年1月,宣益民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程大学)核动力装置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4年9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随后分配到华东工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工作。
1989年4月,经国家公派,赴德国汉堡国防大学热力学研究所留学,1991年10月获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德国汉堡国防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3年2月,从德国回到中国工作,继续从事热能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995年,先后三次作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堡国防大学讲学及合作研究(10月至1996年4月、1999年6月至1999年8月2000年7月至2000年9月)。
1997年5月,作为高极访问学者赴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开展研究工作(至1997年12月)。
1998年9月,任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分管过科学研究、军民品技术开发和产学研合作、安全生产、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成就
宣益民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宣益民长期从事能量高效传递、利用与控制研究。建立了纳米流体能量传递的理论与方法,阐明了纳米流体导热和对流换热的微观现象与宏观传递性质之间的本构关系,揭示了纳米流体能量传递的强化机理。发展了近场和远场热辐射的理论与应用方法,建立了适用于不同类型材料的近场热辐射模型,提出了表面热辐射特性调控和太阳能吸收增强方法,建立了目标与背景红外辐射特性分析与控制方法。发明了器件-组件-系统多层次的高功率电子设备热控制方法与技术。
研究领域
1、功能流体流动与能量传递机理及其控制方法
围绕纳米流体、磁流体等功能流体在热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基础研究中急需解决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功能流体强化传热的多尺度分析方法;纳米流体强化传质机制;磁流体流动和传热特性及其控制方法;温度敏感型磁性流体自主能量传输技术等。
2、高效热光伏能量转换理论与技术
针对新型热光伏能量转换技术,开展以下研究内容:系统光电能量转换机理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5年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专家 |
2005年 | 教育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2005年 | 第三届国防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
2006年 | 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 |
2006年-2010年 | 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2006年-2012年 | 国家自然基金委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专家评议组专家 |
2007年 | 江苏省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
2008年-2012年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四、五届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
2011年 | 总装十二五目标及共环境特性专业组顾问 |
2011年 | 总装十一五卫星系统技术专业组专家 |
2014年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 |
2014年 | 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
2014年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Exchangers》杂志编委 |
人物评价
宣益民围绕纳米流体、热辐射传输、系统热分析和热控制等前沿研究方向,潜心钻研,勇于创新,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两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何梁何利基金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