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诗铸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温诗铸
外文名:Shi zhu Wen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省丰城县(今丰城市)
出生日期:1932年11月2日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摩擦学原理》、《耐磨损设计》、《纳米摩擦学》
主要成就: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48年春季,温诗铸作为插班生进入重庆南开中学高一三组,半年后升入高二四组。
1950年,温诗铸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
1951年9月,温诗铸以湖北省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1955年7月,温诗铸从清华大学本科,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并获得优秀毕业生金质奖章,之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机械设计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主讲《机械设计》课程,并进行高速轴承研究。
1956年,温诗铸参与国家科学规划制定。
1973年,温诗铸调到清华大学燃气轮机教研室,从事叶轮超速预应力处理技术和装置研究(至1976年)。
1976年,温诗铸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先后历任机械设计教研组主任,摩擦学研究室主任(至1988年)。
1979年,温诗铸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从事摩擦学研究(至1981年)。
1981年,温诗铸回国后担任清华大学摩擦学研究室主任,主持摩擦学学科建设。同年晋升为教授和
主要成就
温诗铸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温诗铸长期从事润滑理论、摩擦磨损机理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以完备数值解为基础的弹流润滑理论,建立了工程中有关弹流润滑问题的设计方法,导出了普适性最高的润滑方程。提出以纳米膜厚为特征的薄膜润滑状态,从理论与实验上论证了纳米润滑状态的形成机理与形特征,提出了弹流润滑、薄膜润滑、边界润滑三者转化的关系及状态判别准则,并在纳米尺度上揭示出材料的微摩擦磨损特性。在粘塑性和粘弹性流变润滑理论、润滑膜失效及屈服机理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他还从事陶瓷涂层磨损机理研究与应用研究。
学术贡献
温诗铸教授在润滑理论、摩擦磨损机理与控制等领域进行了系统性研究:
建立工程模型弹流润滑理论,奠定现代润滑设计的基础
温诗铸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以完备数值解为基础的考虑热效应的热弹流、考虑动态效应的非稳态弹流、考虑润滑剂非牛顿性的流变弹流以及分析粗糙表面的微观弹流等润滑理论,系统地建立了工程中各类弹流润滑问题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3年4月1日 | 河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
2006年—2013年 | 《润滑与密封》编委会主任(第一届、第二届) |
南昌工程学院客座教授 |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 |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 |
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学术咨询指导委员会主任 | |
《机械强度》编委会副主任 | |
《中国机械工程》第三届编委会委员 | |
《摩擦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顾问 | |
《Tribology International 》、《Tribotest》等学术期刊编委 |
人物评价
温诗铸是个勤奋工作、学风严谨的人,在学术上有着很强的敏锐性,善于抓住超前发展趋势,从不满足现状。在润滑理论与磨损控制领域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重大贡献。(清华大学评)
人物影响
温诗铸奖励基金
2011年11月2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温诗铸教授与学生以及有关机构共同出资50万元人民币,发起成立“温诗铸奖励基金”。该基金由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和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管理,并将设立“温诗铸枫叶奖”,用于表彰和奖励在摩擦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领域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摩擦学科技工作者。
温诗铸枫叶奖-优秀青年学者奖
“温诗铸枫叶奖-优秀青年学者奖”由清华大学温诗铸院士捐资设立,用以奖励在摩擦学及相关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学者。“温诗铸枫叶奖-优秀青年学者奖”每年评审1次,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科学二处聘请有关专家进行评审,每次评选0~2名,2016年度奖金为人民币壹万元/人(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