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王大中简介

王大中简介

淘名人 2024-02-05 11:27 热度:

王大中

王大中,男,1935年2月11日出生,河北昌黎人。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曾任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校长。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53年入清华大学学习;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70年任清华核能所党委常委、设计室主任;1980年赴西德进修;1982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任清华大学校长。2021年11月,王大中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大中是国际核能领域的著名学者、战略科学家,致力于发展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先进核能系统。他带领产学研联合团队实现了我国高温气冷堆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整体发展过程,为我国在先进核能领域逐步走向世界前沿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王大中与夫人高祖瑛教授将所获的国家和学校的全部奖励金捐出,设立“王大中奖学金”,鼓励青年学子传承矢志报国精神、奋进成才。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大中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省昌黎县

出生日期:1935年2月11日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亚琛工业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21世纪中国能源科技发展展望》

主要成就:2007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35年2月11日,王大中出生于河北省昌黎县。自幼就学于天津。

1949至1953年,就读南开中学。

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专业。

1961年至1962年,为清华大学在职研究生。

1970年,任清华核能所党委常委、设计室主任。

1969年至1979年,从事热中子钍增殖堆及高温气冷堆研究,任反应堆设计室主任,反应堆工程总体室主任。

1980年,赴西德进修。

1982年,在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

1983年以来,主持低温核供热堆,担任国家重点攻关项目负责人。

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主要成就

王大中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60年代参与领导了中国自建屏蔽实验反应堆的设计、建造和运行。70年代中以来,主持领导了高温气冷堆的研究发展工作,提出了一种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新概念,获德、美、日等国发明专利。主持领导863高技术计划重点项目-10兆瓦高温气冷堆研究发展工作,并在中国初步建成高温堆研究基地。80年代,开创了中国核能供热研究新领域,主持研究、设计、建造、运行成功世界上第一座5兆壳式核供热堆。并领导了利用核供热堆进行热电联供、空调制冷及海水淡化等研究。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

奖项名称

2007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

资料来源:

论文著作

据2018年2月清华大学官网信息显示,王大中发表论文70余篇,专著一本。

发表论文

薄涵亮,郑文祥,董铎,王大中.水力驱动控制棒静态特性实验研究[J ] .核动力程,2001,22(1):11-14

王大中.冷却水钼系处理的技术进展[J]. 工业水处理.1993(04):3-

展开阅读全文 ∨

家庭生活

妻子:高祖瑛

社会任职

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核安全局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

王大中院士还荣获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和法国巴黎中央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人物评价

在工作局面看似忙和乱的时候,他以清醒的思路和有序的安排把握住前进的方向。和他在一起,清华人强烈地感到:作为一校之长,他在前面拉自己,在后面推自己,他鼓励大家跳跃、奔跑,去摘取更诱人的果实。(清华新闻网评)

王大中校长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倾心、全心育人的教育情怀,丰富的教育思想,勇于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同时更是一位平易近人、具有学者气质人格魅力的领导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评)

人物影响

相关图书

《跨越世纪清华梦——王大中校长十年启示录》是2015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吴敏生、吴剑平、孙海涛。该书体现了王大中作为这一时期的清华校长,主持清华改革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并推动实施,与班子成员一起为清华快速发展所付出的心血和贡献。本书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校级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