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愚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崇愚
国籍:中国
出生地:辽宁省丹东市
出生日期:1932年10月12日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主要成就: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籍贯:北京
人物经历
1932年10月12日,王崇愚出生于辽宁省安东市(1965年后改称丹东市)。籍贯北京,满族。
1937年,王崇愚进入滦县小学学习。
1942年,王崇愚考入滦县中学,不久转入开滦中学。
1950年秋,王崇愚考入北洋大学(1951年更名为天津大学)物理冶金专业。
1952年夏,王崇愚进入清华大学钢铁学院学习。
1953年秋,王崇愚进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学专业学习。
1954年夏,王崇愚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毕业后,进入重工业部钢铁研究所金属物理研究室工作(至1958年)。
1958年,王崇愚进入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2000年定名为钢铁研究总院)第二研究室工作,先后担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至1999年)。
1993年,王崇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1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西北大学物理系学习(-1993年12月)。
1999年,王崇愚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同时承
主要成就
王崇愚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王崇愚主要从事料缺陷电子理论的基础性研究,包括计算凝聚态物理及计算材料物理;多尺度模型与物性跨尺度耦合:a)固态问题的多尺度物理参量解析传递序列算法、b)多尺度能量密度协同算法、c)多尺度格林函数力匹配算法;电子结构缺陷和动力学模拟:a)超导体结构缺陷与电子缺陷相关理念、b)金属缺陷复合体电子结构能量学研究与合金设计;第一原理原子相互作用势解析表述方法;材料基因组高通量自动流程多通道并发式算法;高性能高温合金成分设计及承温能力探索,建立和构造相应的理论研究框架。
王崇愚提出和发展缺陷能量学表述和相应理论处理模式,以及偏聚效应的第一原理研究,为材料科学的原子学模型研究以及缺陷体系电子结构,能量学和热力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在金属合金电子结构与宏观物性相关机制的研究中强调杂质缺陷复合体量子效应,提出相关模型,揭示轻杂质及过渡元素的微观作用机制及可能的宏观效应,探索材料微观结构与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9年-2004年 | 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 |
1999年- |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 |
1998年-2002年 | 中国科学院咨询委员会委员 |
1996年-2001年 | 北京科技大学 兼职教授 |
1996年-2002年 |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 |
1995年-1998年 | 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
1995年-1998年 | 中南工业大学名誉教授 |
1993年-2012年 | 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
人物评价
王崇愚是计算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电子结构专家,国家材料基因组计划的积极倡导者,为中国材料基因工程计划实施和高端材料设计做出了重要贡献。(云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