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振骐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宋振骐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北省武汉市
出生日期:1935年3月10日
毕业院校:北京矿业学院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实用矿压理论开拓者和奠基人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35年3月10日,宋振骐出生在湖北武汉汉阳兵工厂的一个工人家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国民党的节节败退,工厂也内迁。宋振骐从记事起就为生活所迫,拾柴、捡炭,从大食堂饭桌上和剩菜缸中捞取残羹。
1946年,家搬到重庆,父母为了让他读书,认了小学教师做“干爹”,从此随了干爹的姓,改名宋振骐。
1953年9月,宋振骐从重庆市第一中学毕业,考入北京矿业学院(1988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采矿系地下开采专业学习,在校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三好学生”,并出席北京市“三好学生”代表大会。
1956年,周总理号召向科学进军,宋振骐参加了学生科学技术小组,担任了院首届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956年他所在班还自编自演了快板剧《不做啃书匠》,几乎演遍北京市的大学和中学,在怀仁堂纪念“一二·九”运动演出后,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和表扬。
1957年7月,宋振骐北京矿业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担任采煤系助教(
主要成就
宋振骐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宋振骐建立并完善了以岩层运动为中心的矿山压力理论和研究方法体系,该理论体系把中国采场矿山压力研究从定性推向定量,把煤矿现场矿山压力和岩层控制从过去主要依靠统计经验决策,推进到针对具体煤层条件定量的发展阶段;组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矿山压力研究所,主持并完成了包括“六五”、“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等多个项目的研究任务;创造的“井下岩层动态观测研究方法”及成功研制的顶板动态仪等监测手段,以及顶板预测预报和顶板控制设计等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实现了理论和方法的统一。
1958年至1962年,在全国水力采煤机械化高潮中,宋振骐和同学们参加了第一个水采矿井(羊渠河一矿)的试生产,在淮南一矿首先系统地开展了水采顶板活动规律的实测研究,在隆隆的煤水声中,经历了煤层和顶板垮塌、煤流冲击的险境。
1963年,宋振骐开始带领同学们不顾煤壁片塌、顶板冒落的危险,研制试验了装煤犁、安全支柱的回柱装备,煤炭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3年3月—1998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98年3月—2003年3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常务委员 | |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届副理事长 | |
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学会常务理事,顶板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 | |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中国组成员 | |
西安科技大学双聘院士 | |
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
人物评价
宋振骐是中国“实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应用“实用矿山压力理论”指导煤矿安全生产及机械化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知识产权报》评)
宋振骐坚持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建立和发展“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体系”,用于指导现场生产实践,为大幅度降低煤矿顶板等重大事故、提高经济效益做出了贡献。(西安科技大学董事会评)
宋振骐作为中国实用矿山压力理论学派的带头人,他50余年来坚持深入煤矿生产第一线,创造性地建立了“以岩层运动为中心”的预测预报、控制设计(决策)和控制效果判断为一体的理论体系,率先研制了“矿山压力机械模拟试验台”等实验设备,为把采场矿山压力研究从定性推向定量,把中国煤炭生产现场顶板控制从过去主要依靠统计经验决策提高到能够针对具体煤层条件定量,及实现煤矿决策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发展阶段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