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沈志云简介

沈志云简介

淘名人 2024-02-05 15:19 热度:

沈志云

沈志云,男,汉族,1929年5月2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县,机车车辆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沈志云获得唐山铁道学院学士学位;1952年—1957年,担任唐山工学院助教;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获得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副博士学位;1961年—1982年,先后担任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铁道学院)机械车辆教研室主任、基础课副主任;1982年—1984年,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1984年,先后担任担任西南交通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机械工程二系副系主任、机车车辆研究所长、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志云长期从事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的研究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沈志云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湖南长沙县

出生日期:1929年5月28日

毕业院校:唐山铁道学院、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29年5月28日,沈志云出生于湖南长沙县。

1943—1949年,在湖南国立师范学院附中就读。

1949年9月—1952年7月,在唐山铁道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52年1月—1957年1月,担任唐山工学院助教。

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11月—1961年4月,在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副博士学位。

1961年1月—1982年1月,先后担任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铁道学院)机械车辆教研室主任、基础课副主任。

1982年—1984年,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

1984年1月,先后担任担任西南交通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机械工程二系副系主任、机车车辆研究所长、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主要成就

沈志云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82年,沈志云作为访美学者,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夜以继日地进行学习和研究,一年多的时间里,涉猎了8门研究生课程,完成了两项科研课题,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卡尔克(Kalker)的轮轨蠕滑理论,在沃尔妙伦-约翰逊方法的基础上考虑自旋蠕滑,定义蠕滑因子和自旋比例系数,分别研究在不同自旋蠕滑的基础上各种蠕滑力模型的比较,得出了新的非线性蠕滑力(适用于车辆动力学计算的)简化方法。

1983年,沈志云发表非线性轮轨蠕滑力模型,在国际上通称沈氏理论(SHEN-HEDRICK-ELKIN’S THEORY)。

1989年,沈志云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无轮缘磨损的货车径向转向架,达到了接近无轮缘磨损的程度。

1988年—1998年的十年间,沈志云主持创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成功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

学术交流

从1981年开始,沈志云连续8次参加每两年一届的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协会(IAVS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沈志云担任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1993年3月—1998年3月),成都市科协主席,国际车辆动力学会(IAVSD)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主席,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铁道重载委员会副主任,《铁道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四川省铁道学会理事长,中国铁道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第四、五届理事。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沈志云的父亲为乡村小学教师,长兄和姐姐为中学教师,沈志云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从小求知上进,勤奋好学。

人物评价

沈志云积极投入中国新一代高速列车的研究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沈志云在机车车辆动力学尤其是轮轨动力学、运动稳定性、曲线通过理论和随机响应等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创建的轮轨非线性蠕滑力模型,在国际上通称“沈氏理论”被广泛引用;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迫导向货车转向架,开创了无轮缘磨损新纪录;主持建立的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学界评)

沈志云是中国著名的机车车辆专家,在机车车辆动力学尤其是轮轨动力学和随机响应等研究方面成绩卓著,还十分关心和支持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为学部发展和国家科学思想库建设做出了贡献,勇于创新、躬行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爱国奉献的高尚品德,教育和影响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也将激励着年轻后学奋发有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评)

沈志云十分关心中国工程院的工作,积极参与中国工程院的各项活动,为中国工程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尊重科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