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百新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柳百新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市
出生日期:1935年6月10日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35年6月10日,出生于上海市,6岁时被送到上海市中西女中第二附小上学,四年级开始时因病而休学了两年。
1947年,由于搬家而转入协进女中附小继续学习。
1949年至1955年,柳百新就读于上海市圣芳济中学(后改名为时代中学)。
1955年至1961年,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
1961年,任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
1969年,被派到江西鲤鱼洲农场去接受“再教育”;同年底被调回清华大学从事核能研究。
1978年,柳百新回到工程物理系做教学和研究工作。
1981年至1982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访问学者。
1984年,当选为国际玻姆物理学会科学委员。
1988年至1989年,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特别成员。
1992年至1995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审组成员。
1994年,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1999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学科评审组成员。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
主要成就
柳百新科研成就
长期在离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及材料改性,计算材料科学,薄膜和核材料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工作。率先提出二元合金系统中离子束混合形成非晶态合金(即金属玻璃)的经验规则,并建立相应的热力学模型。率先用离子束辐照研究固体薄膜中的分形生长现象。阐明了氮离子注入在金属表面形成金属氮化物的规律。发展出强流金属离子注入合成金属硅化物的新技术。首先在互不相熔的二元合金系统中观察到固态反应非晶化,并提出相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判据。率先从二元/三元合金系统的原子互作用多体势出发,通过计算与模拟建立了金属玻璃形成的原子尺度理论。
获得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凝聚态)物理奖,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以及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外,还曾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和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证书。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19年10月清华大学官网显示,柳百新以第一获奖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国家教委和北京市科技进步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父亲柳荫(培庆)是一个造诣很高的雕刻师,在印刷行业中雕刻印制钞票、证券等用的铜版。母亲戎悦礼是一个普通和善良的妇女,亲自操持家务。柳百新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
姐姐柳百敏对少年时体弱的柳百新总是倍加照顾,她毕业于上海外语学院,但从事的是她爱好的体育、教练和体育科研工作;二哥柳百成比柳百新大两岁,他们从小一起生活并长大,上的是同一个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哥哥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弟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柳百新的伯父柳溥庆是一位知名的印刷技术专家,生前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总工程师,他20世纪20年代去法国勤工俭学,1926年入党。
婚姻家庭
1963年,柳百新和同学了6年的倪蕙苓组织了自己的家。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位 |
---|---|
1998年 | 美国物理学会理事(Fellow) |
国际期刊J. Nuclear Materials顾问编委会委员 | |
国际玻姆物理学会(Bohmische Physical Society)科学会员 |
人物评价
柳百新具有浓浓的爱国心和报国情。(清华大学新闻网评)
柳百新虽桃李芬芳、著作等身,但依然在真理的路上孜孜以求、不断前行。(《学术人生2》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