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依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依依
外文名:YiYi Li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33年10月
毕业院校:北京钢铁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原籍:江苏苏州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物经历
1933年10月,李依依出生于北京,原籍江苏省苏州市。
1953年,李依依考进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入学后进入了校田径队并担任军体委员,同时也是篮球队里的主要成员。
1954年,在九院校运动会中打破当时80公尺低栏北京纪录。
1957年,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毕业,之后进入辽宁本溪钢铁厂工作。
196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经美国教授推荐并理事会选举受聘为国际深冷材料学会理事。
199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至1998年)。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6年10月30日,在中国金属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李依依获得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技终身成就奖。
主要成就
李依依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82年以来,李依依连续主持四个五年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完成五种强度级别的抗氢钢系列,负责合金成分设计,热处理与相鉴定,并提出科学思想、技术路线和组织实施。早期,在高Mn奥氏体低温钢研究中,做出Fe-Mn-Al系相图与相鉴定方法,发现在低温下存在反铁磁转变,及Fe-Mn合金中e-马氏体形核长大遵循层错重叠及极轴机制,解决了几十年来只有理论推测而未得到实验证实的难题,为发展超低温高强无磁钢提供了依据。该项成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主持"抗氢压力容器用钢"攻关,开发出抗氢1、2、3号钢种,通过了国家试验。主持"沉淀强化抗氢脆合金"攻关,1995年通过国家鉴定。
2022年,由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李殿中研究员、李依依院士团队牵头研制的我国首套盾构机用超大直径主轴承研制成功。
一、在应用基础理论、实验、工程材料研究和实践中的许多新颖学术观点以及重要发明和发现在国内外产生了
社会任职
1986年李依依担任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1990年担任中国材料研究会副理事长。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协四大、五大代表,四届全委会委员、五届全委会常委,辽宁省及沈阳市科协主席。
个人生活
李依依的丈夫柯伟(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金属腐蚀与防护专家。
人物评价
李依依主要从事新材料研究、相变工作、抗氢合金研制、工程材料的制备与显微组织之间的关系、大型铸锻件可视化制备技术等。完成了六种强度级别抗氢钢及合金系列,为中国低温高压、抗氢脆合金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发展了Fe-Ni-Cr、Fe-Mn-Al、TiAl、TiNi等十余种合金。她坚持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带领团队突破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中铸钢支承辊、大型船用曲轴曲拐、大钢锭等大型关键铸锻件生产的瓶颈,为三峡水轮机转轮及CRH5动车CRH3高铁转向架国产化、核电用大型容器、蒸发器用精密管材高质量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李依依性格直爽,思想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工作作风雷厉风行,决策果断。(何梁何利基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