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红光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金红光
国籍:中国
民族:朝鲜族
出生地:吉林省长春市
出生日期:1957年5月9日
毕业院校:东京工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历:研究生
学位:博士
籍贯:黑龙江延寿
人物经历
1978年9月,考入东北电力学院动力系。1982年7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就读研究生。1985年7月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工程师。
1991年4月,前往日本,在东京工业大学资源化学研究所担任访问学者,1992年1月,开始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资源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教授。
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9年1月,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4月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09年,担任973项目《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
2011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7年12月6日,当选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
2023年3月,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
担任职务
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
主要成就
金红光科研成就
研究综述
金红光主要从事能源环境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如燃煤联合循环、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动力系统,多功能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等;能源转换利用新技术,包括吸收式制冷/除湿技术、不同化石能源互补能量转换技术、中低温太阳能热化学新技术、太阳能海水淡化等。
金红光在能源动力系统和CO2控制领域,围绕燃料化学能梯级利用主线,开展了原理、方法与系统集成、应用三个层面的系统性、创新性研究。阐明了燃料化学能梯级利用和低能耗捕集CO2原理,创建了太阳能品位互补与方法,原创性提出了捕集CO2的化学链燃烧动力系统。成果应用于分布式冷热电联供、太阳能热发电等新兴能源领域。
在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方面,首次在国际上研究发现了新的化学环境现象,提出了根除NOX和回收CO2新途径的第三代能源环境动力系统,该研究处于国际前沿领先地位,并获美国和日本专利。在吴仲华、蔡睿贤院士指导下,参与建立了总能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14年11月-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七届理事长 |
2015年12月- | 中国能源研究会第七届常务理事 |
2004年-2009年 | 《工程热物理学报》第四届编辑委员会编委 |
2009年- | 《工程热物理学报》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副主编 |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热物理学科专家评审组组长 |
—— | 全国能源标准化委员会委员 |
—— | 国际能源杂志《Energy》副主编 |
—— | 国际杂志《Applied Energy》客座编辑 |
2016年05月- | 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
2017年 | 国家自然科学奖会评专家工程技术科学组副组长 |
2022年12月 | 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 |
人物评价
金红光对化学链燃烧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2005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特别报告评)
金红光在国际温室气体控制领域开创并引领了新的方向,他提出了捕集CO2的化学链燃烧方法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三种CO2捕集方法之一,标志着中国学者在国际前沿领域的领先地位,为温室气体减排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何梁何利基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