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培学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姜培学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64年9月
毕业院校: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
学位/学历:博士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0年)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年)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 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81年9月至1986年7月,就读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燃气轮机本科专业。
1986年10月至1991年2月,在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热能动力系攻读工程热物理博士(Ph.D)学位。
1991年2月至1993年4月,在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3年4月至1993年11月,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讲师。
1993年11月至1997年7月,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副教授。
1994年9月至月1997年6月,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副主任。
1997年7月,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
1998年9月至1999年8月,担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工学院访问学者。
1999年9月至2000年1月,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0年2月至2001年8月,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代所长。
2001年9月,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
2002年9月至
职务任免
2022年9月30日下午,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姜培学当选清华大学第十五届党委常委。
主要成就
姜培学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姜培学主要从事复杂条件下热质传递与热系统研究;研究方向包括:多孔介质中对流换热、微/纳尺度热传递、超临界压力流体对流换热、强化换热与紧凑式换热器、发汗冷却与气膜冷却、喷雾冷却、超临界压力碳氢燃料换热与热裂解、高热流密度表面热防护、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及干热岩热能/页岩气开发利用技术中的基础热科学问题、综合利用太阳能及空气源/地源的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热水与制冷系统、高温太阳能热发电等。系统研究了多孔结构、微纳尺度、强变物性和高超声速等极端条件下热质传递规律,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
1、深入研究并揭示了多孔介质与微/纳结构中热传递机理:揭示出不同尺度和结构的多孔介质中流动与换热机理,发展了多孔介质中对流换热局部非热平衡换热理论,建立了反映界面效应的纳米多孔结构物性模型,提出调控孔隙率的思想、构建并研发了微型多孔换热器和常孔隙率微板翅结构。
2、揭示了单组份和多相多组份超临界压力流体
社会任职
任职单位 | 担任职务 |
---|---|
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主任 |
CO2资源利用与减排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主任 |
CO2资源利用与减排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主任 |
清华大学第七届~第十届学术委员会 | 委员 |
Experimental Heat Transfer期刊 | 顾问编委 |
Heat Transfer—Asian Research期刊 | 顾问编委 |
Petroleum期刊 | 编委 |
MPEI Bulletin期刊 | 编委 |
《推进技术》 | 副主编 |
《工程热物理学报》 | 编委 |
《石油化工设备》第五届编委会 | 副主任委员 |
《中国科学基金》期刊第六届编委会 | 编委 |
国家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可再生能源技术主题 | 专家 |
国家“十三五”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专家组 | 专家组成员 |
第七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能源与交通学部 | 委员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 常务理事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专业委员会 | 副主任委员 |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可再生能源分会 | 常务理事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第3-5届换热器委员 |
人物评价
姜培学基本功扎实,成绩优秀,加上清华学生勤奋刻苦、善于学习、能力较强,诚恳友善的作风,使得他在留学期间得到很高的评价。在师长、学生和朋友眼里,姜培学教授尊重和理解他人,待人真诚,与人为善,认真投入,勤奋严谨。(清华MBA教育中心校友总监于红蕾评)
姜培学为中国热质传递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人才培养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清华大学工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