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胡聿贤简介

胡聿贤简介

淘名人 2024-02-06 11:02 热度:

胡聿贤

胡聿贤,1922年10月1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湖北武昌,地震工程学家,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6年胡聿贤从交通大学毕业后到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作;1948年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系留学;1952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受聘在纽约一家桥梁设计公司工作;1955年回国;1956年到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1986年担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担任国家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担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胡聿贤长期从事结构理论、地震工程学、强震地面运动和结构抗震理论及方法的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胡聿贤

外文名:Hu Yuxian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22年10月14日

毕业院校:美国密歇根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地震工程学》《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教程》

主要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祖籍:湖北武昌

人物经历

1922年10月14日,胡聿贤出生于北京,祖籍湖北武昌,幼年随家迁至武昌。

1941年,胡聿贤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土木工程系。

1942年,胡聿贤转入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

1944年,胡聿贤转到重庆的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

1946年,胡聿贤从交通大学毕业后,到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作,担任助教。

1948年,胡聿贤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系留学,攻读结构工程。

1949年,胡聿贤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后来受聘担任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系研究助理,同时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木桁架桥上弦杆的稳定问题。

1952年,胡聿贤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受聘在纽约一家桥梁设计公司工作,担任高级设计工程师。

1955年,胡聿贤响应祖国号召,放弃了优厚的生活待遇,与钱学森等十几位中青年学者同船回国,胡聿贤夫妇回国后,在中国国内作了短期的参观考察。

1956年,胡聿贤到位于哈尔滨的中国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胡聿贤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胡聿贤致力于地震学与工程学的结合,在中国开创了工程地震学。自20世纪60年代初率先领导研究了场地条件对地震和震害的影响,主要结论已应用于中国抗震规范。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综合概率法将国际通用概率法与中国先进的地震预报法相结合,已为中国最新地震区划图所采用。从烈度、距离或震级换算缺少地震记录地区设计地震动的方法已在中国重大工程的抗震设计中广泛采用。在中国首先将随机振动理论应用于地震工程。20世纪90年代又开展了城市震害预测与防灾减灾的研究。

学术论著

截至2015年1月,胡聿贤出版和发表论著100余篇(部),其代表性著作有:《地震工程学》(英文版)等,其中《地震工程学》获得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0.03

《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教程》

胡聿贤主编

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6.01

《地震工程学 第2版》

胡聿贤著

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3年6月—1988年4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8年4月—1993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3年3月—1998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个人生活

1952年,胡聿贤与戴月棣女士结婚。1955年,在这条船上他的幼子胡传朔度过了一周岁的生日,为了庆贺他儿子的生日,同船的中国学者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派对”活动,活跃了旅途中的气氛。这艘船载着这些海外赤子于1955年底到达香港。

胡聿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在逆境中,仍然与青年科技人员密切联系,带领他们继续攀登地震工程科学高峰。

胡聿贤为了保持强壮的体魄,坚持进行体育锻练。以前,他喜欢游泳,打网球、乒乓球、羽毛球,调北京以后,他继续保持爱好体育运动的习惯。不分冬夏,他几乎每天坚持长跑,冲凉水澡。他生活朴素、饮食简单,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人物评价

胡聿贤在中国首先将随机振动理论应用于地震工程,是中国地震工程学奠基人之一,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动估计、场地条件影响和震害估计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西安交通大学评)

胡聿贤为人正直,心胸豁达,作风朴实。他平易近人,喜欢和大家一起工作,以便随时交换意见。他以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治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哺育了几代学者。胡聿贤热爱祖国,热爱科学,长期活跃在地震工程与工程力学科学研究的前沿。(《中国科学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