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瑞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胡文瑞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36年4月4日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流体物理学家
代表作品:《微重力流体力学》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原籍:湖北武昌
人物经历
1936年4月4日,胡文瑞出生于上海,原籍湖北武昌。
1948年9月—1954年7月,就读于私立育英学校(现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
1954年9月—1958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58年9月—1960年6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研究实习员。
1960年6月—1979年3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79年4月—1979年10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79年11月—1986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1年—1982年,担任美国高山天文台(HAO)客座研究员。
1985年,被聘为基础力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8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员。
1994年,倡导和主持建立了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并担任实验室主任,之后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6年10月,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
主要成就
胡文瑞科研成果
科研综述
胡文瑞于20世纪70年代进行日地物理研究,对太阳活动区磁场,太阳耀斑的波动模型,日冕瞬变的活塞驱动理论,日球磁场的三维结构,太阳风加速机制,磁层亚暴的磁流体力学波动模型,地球极区极风的慢磁流体动力学(MHD)激波结构等经典问题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在天体物理方面,研究了密度波理论共转奇异性以及非线性不稳定性引起的困难,提出星系螺旋结构的星系激波理论,利用摄动展开求出了射电双源射流的精细结构。之后从事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对浮区热毛细对流有系统的研究。
胡文瑞在国际上首次实验获得小浮区液桥自由面的表面波以及临界状态对液桥体积的分群特性,揭示了热毛细对流转捩的新特征,指出残余重力对浮区晶体生长的影响相对地不敏感。组织了中国日地物理研究,提出太阳风涨落能通过磁层顶并激发阿尔文波 (Alfvén wave ),波能耗散引起亚暴。主持建立了全国联测网,促进了日地物理的发展。提出星系螺旋结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4年至2008年 | 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微重力委员会副主席 |
2004年10月 | 兰州理工大学教授 |
人物评价
胡文瑞积极开拓及倡导微重力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为中国微重力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的奠基人。(兰州理工大学评)
一九八五年以后,胡文瑞承担一系列空间科学研究项目的学科组织和领导工作,这些学术组织工作为发展中国空间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学术探讨,开创了中国宇宙磁流体力学和微重力流体物理的研究,是中国空间科学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