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利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高德利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省禹城市
出生日期:1958年4月16日
毕业院校:石油大学(北京)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58年4月16日,高德利出生于山东省禹城市。
1982年1月,从华东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开发系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84年,从西南石油学院(现西南石油大学)矿场机械专业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90年,从石油大学(北京)(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井工程专业毕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1992年,从清华大学力学站完成博士后研究,并被晋升为清华大学固体力学副教授,年底当选钻井研究所长。
1993年,晋升为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教授,系主任;同年,被评选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
1995年,被评选为首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同年,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和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TexasA&MUniversity)访问学者。
1996年,入选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高德利建立了钻头与地层相互作用的新模型,确定了控制钻进方向的特征物理量和本构关系,发现正交各向异性地层可产生12种不同规律的井斜效应,并提出定量评估新方法;建立了井下导向钻具组合三维分析模型和优化算法,揭示了可控参量的作用规律及钻头匹配机理,发明了邻井距离随钻探测系统,创新发展了定向钻井理论与技术。建立了大位移钻井延伸极限的理论概念和预测模型,实现了工程风险设计控制的技术突破。揭示了复杂工况井筒完整性的退化规律与破坏机理,提出复合管柱建井模式与设计控制优化方法。研究成果在陆上和海上油气田有显著应用实效。
学术论著
截至2015年10月,高德利先后发表SCI/EI收录论文18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9部。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5年10月,高德利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及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和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23件,登记软件著作权12项。
人才培养
开设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1年6月—2011年5月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2006年5月—2016年6月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第八届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副主任 |
2016年10月 | 河南理工大学特聘教授 |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八届、第九届学科评审组成员 | |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理事 | |
中国石油学会第七届、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 |
中国石油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 |
CNPC石油管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
化学品安全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管力学和环境行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
《Petroleum Science》编委 | |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编委 | |
《石油学报》编委 | |
《中国海上油气》编委 | |
《非常规油气》编委 |
人物评价
高德利潜心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其严谨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及团队成员。(清华大学博士后管理办公室评)
高德利理论基础知识扎实深厚,科学作风严谨,具有优良的科学道德和学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