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段进简介

段进简介

淘名人 2024-02-06 18:00 热度:

段进

段进,汉族,1960年12月出生于江苏南京,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东南大学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段进于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在天津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82年9月至1985年6月在天津大学建筑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87年9月至1992年10月在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学习,获博士学位;1990年9月至1992年1月以中国公派联合培养访问学者身份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学习;1992年2月至1993年8月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讲师;1993年9月至1996年8月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兼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1996年9月至1997年3月任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1997年4月至1999年4月任东南大学建筑系和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1999年5月至2004年1月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和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2004年2月至2005年9月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和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2005年10月起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总规划师;201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段进主要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段进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60年12月

毕业院校:东南大学

职业:科研教育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出生地:江苏南京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段进在天津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2年9月至1985年6月,段进在天津大学建筑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87年9月至1992年10月,段进在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学习,获博士学位。

1990年9月至1992年1月,段进以中国公派联合培养访问学者身份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学习。

1992年2月至1993年8月,段进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讲师。

1993年9月至1996年8月,段进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兼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

1994年9月,段进入选江苏省“333工程”校跨世纪人才。

1996年9月至1997年3月,段进任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

1997年4月至1999年4月,段进任东南大学建筑系和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1999年5月至2004年1月,段进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和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段进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研究,创建了城市空间发展理论体系,提出“空间基因”并创建了解析与传承技术,解决了当代城市建设中自然环境破坏和历史文化断裂的技术难题,并成功应用在雄安新区、苏州古城、南京2014青奥会等项目以及古城保护与新区建设中。

段进将城乡规划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理论交叉整合,通过“深层结构”“内生规律”等开拓性研究,率先系统揭示了城市空间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反馈作用,提出了“互动原理”和“协同设计”方法,突破了传统理论的局限性。

段进在苏州古城多项关键性工程中主持规划设计,实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文化意境与当代城市的融合,成为“经济发展和古城保护成功获得平衡”的国际样本。段进针对“大赛后遗症”问题,提出了“城市与青奥共成长”方案,成为大事件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范例。

学术论著

学术论文:

截至2019年12月,段进发表论文111篇。

1.齐康,段进.无锡县杨市镇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国际空间句法学术指导委员会(SSS)委员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会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城乡规划学科评议组成员

《城市规划》编委

《雄安新区规划技术指南》首席专家

《现代城市研究》编委

《规划师》编委

烟台市城市设计总顾问


人物评价

段进是中国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代表性人物,他为扭转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贪大媚洋、风貌破坏、无序建设等乱象做出了突出贡献。(东南大学城市空间研究所评)

段进是城市规划领域的顶级专家。(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评)

段进为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