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其巩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蔡其巩
外文名:Cai Qigong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印度尼西亚泗水
出生日期:1932年8月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工程断裂力学》、《X射线金属学》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性别:男
原籍:福建泉州
人物经历
1932年8月,蔡其巩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泗水,原藉福建晋江。
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
1978年,在国际焊接年会上宣读的《高应变区裂纹张开位移分析》论文中提出了区分韧带屈服和总体屈服的理论思想和公式,澄清了当时国际上在宽板断裂试验和高应变区裂纹容限分析的混乱。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技术科学部)。
1988年,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主要成就
蔡其巩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60年代末,蔡其巩首先在中国国内引进了线弹性断裂力学,促进了壳体用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试制成功。20世纪70年代初,从事弹塑性断裂力学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成功地把J积分理论用于高应变区裂纹容限分析和应变疲劳寿命分析。他的研究成果扩展了弹塑性断裂力学的工程应用领域,为此获冶金部和国家科委理论研究成果奖,并在一机部的“工程焊接结构缺陷评定研究”上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成员),“马氏体时效钢时效结构和强韧化及设计原理研究”成果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作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蔡其巩先后指导了20多名研究生从事结构钢、高温合金和金属间化合物的动态屈服和动态断裂机理的研究,并将一些研究成果和规律用于工程结构失效分析上。他在美国海洋钻探船“爪哇海”号在中国南海翻沉事件的失效分析中获机械工程学会失效分析一等奖和个人特殊贡献奖。当时美国西北研究所测定引
社会任职
蔡其巩曾担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名誉理事,兼清华大学教授。1988年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人物评价
蔡其巩长期从事金属材料、金属物理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在引进断裂力学及理论研究上有突出贡献。(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