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郑守仪简介

郑守仪简介

淘名人 2024-02-06 23:24 热度:

郑守仪

郑守仪,女,1931年5月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祖籍广东中山,海洋原生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副主席。1954年郑守仪获得菲律宾东方大学“商科教育”和“生物学教育”学士学位,后在国立菲律宾大学研究生院主修生物学,195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获得美国库什曼“有孔虫”研究杰出人才奖。郑守仪长期从事中国各海域现代有孔虫的分类及生态研究,开创并全面发展了中国现代有孔虫分类与生态学研究。2019年11月18日,获得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

基本资料

中文名:郑守仪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菲律宾马尼拉

出生日期:1931年5月

毕业院校:菲律宾东方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东海的胶结和瓷质有孔虫》、《中国动物志:胶结有孔虫卷》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库什曼有孔虫研究杰出人才奖

人物经历

1931年5月,郑守仪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祖籍广东中山县三乡(今中山市三乡镇乌石村)。

1951年,毕业于菲律宾商科学校,因成绩优异,被留校任教。

1954年,毕业于菲律宾东方大学教育系,获“商科教育”和“教育生物学”双学士学位,后入菲律宾大学研究院学习,主修生物学。

1955年,以优异的成绩免试进入国立菲律宾大学研究生院生物研究班。

195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79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3年,获美国“库什曼有孔虫研究杰出人才奖”。

主要成就

郑守仪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研究中国海的浮游有孔虫

二十世纪60年代,郑守仪与郑执中教授合作研究中国海的浮游有孔虫,填补了中国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她重点进行底栖有孔虫研究,在分类研究中,特别着重于观察虫体内部形态结构,使中国的现代有孔虫分类在高起点上后来居上,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截至2009年8月,已详尽描记了1500余种,约占世界已知现代种类1/4,其中包括1新科、1新亚科、24新属、290新种,亲自绘制了8000余幅有孔虫形态图,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中国海有孔虫区系、生态特征和多项有孔虫参数的分布规律,为海洋生态学、生物地层学等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她建立的隔编织虫Septotextularia新属,纠正了前人近百年的误识。

1958年,国家科委组织大规模的海洋普查,郑守仪的任务是搞清中国各海区现代有孔虫的分类区系、生态分布等。

开创有孔虫模型研发项目

为了使有孔虫海洋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现任职务

郑守仪山东省侨联副主席、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会理事、山东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会员、中国动物学会会员、美国库斯曼有孔虫研究基金会会员、英国微体古生物学会会员、《微体古生物学报》编委。

曾任职务

郑守仪曾任第六至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五至七届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第八至十一届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兼山东省工委主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个人生活

爱国情怀

出生并成长于菲律宾的郑守仪,在中学毕业时,萌发了回到中国,为中华的崛起而奋斗的念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父亲、母亲的要求下学习汉语,随着汉语知识的增长,她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不断加深。1951年郑守仪在商业专科学校毕业时,被留校聘为教师。她在做自我介绍说:“我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人。”因此被校方辞退,因为菲律宾当局有一个规定,在政府机关和公立学校任职的人员,不得是外国人。于是她放弃教职,半工半读,到东方大学深造。1956年为了实现“回祖国去服务”的迫切愿望,郑守仪放弃攻读硕士学位,瞒着父母兄弟,来到中国。7月1日她来到广州,被矗立在火车站广场的巨幅宣传画——“把青春献给祖国”给吸引住,把青春奉献给祖国,也成了她日后努力工作的动力。

家庭生活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郑守仪研究工作被迫停止。她开始恋爱,结婚,建立了与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有着密切联系的幸福家庭。她的爱人傅创先就是她最得力的助手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评价

郑守仪是一个性格坚强,敢于在逆境中不断奋进的女青年;牢记亲人的嘱托,人民的期望,矢志献身艰巨,光荣的科学事业。(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评)

郑守仪作为菲律宾归侨,对旅菲华侨、华人怀有更深的感情。她多次访菲,为增进中菲友谊和民间交流,为侨胞传送亲情而奔波,被菲华社会誉为“中菲友好使者”。(华声报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