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张永莲简介

张永莲简介

淘名人 2024-02-07 09:36 热度:

张永莲

张永莲,女,1935年2月20日出生于上海,分子内分泌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永莲于1957年从复旦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到英国帝国肿瘤研究基金会分子内分泌实验室进修;1987年加入九三学社;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主持成立了上海市分子男科学重点实验室;2014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永莲主要从事雄激素对真核基因转录调控机制研究和睾丸生精过程中及附睾对精子成熟过程中的基因表达程序的调控。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永莲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35年2月20日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女

人物经历

1935年2月20日,张永莲出生于上海。

1957年9月,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由于正值“反右”后期,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各所的54名大学毕业生都先到上海西郊农村人民公社劳动锻炼9个月。

1983年1月—1985年2月,在英国帝国肿瘤研究基金会(I.C.R.F.)分子内分泌实验室进修。

1987年,加入九三学社。

1988年7月—1988年11月,与英国帝国肿瘤研究基金会(I.C.R.F.)合作科研。

1989年7月—1989年10月,与英国帝国肿瘤研究基金会(I.C.R.F.)合作科研。

1990年7月—1991年2月,与美国芝加哥大学(TheUniversityofChicago)合作科研。

1991年7月—1992年1月,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ofWisconsinSystem)合作科研。

1993年7月—1993年11月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张永莲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永莲自1998年以来进行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分子机制研究,克隆了一大批新基因。发现了附睾第一个β-防御素Bin1b,并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证明了Bin1b不仅可以抗菌还能够启动精子的运动。随后相继发现了rBD15、rBD23、rBD26、rBD42等β-防御素在精子运动和免疫防御方面的功能,成果发表在Science, Nature Cell Biology,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 FASEB J等杂志上,引领了附睾内β-防御素功能的研究。还发现了一些附睾蛋白对精子获能、顶体反应、精卵结合乃至胚胎发育和子代健康的影响。这些原创新成果为精子功能评价与临床转化奠定了基础,并为男性不育以及生殖出生缺陷提供理论指导。此外,还开拓了附睾非编码RNA在精子成熟中的作用研究。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14年

第六届国际附睾大会主席

2018年6月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院士专家科普顾问委员会”委员


华东理工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少女时代,张永莲身体羸弱。有很长一段时间卧床。读小学时,她每天早晨起床,需父母搀扶,像只小虾一样,一节一节慢慢起身。当时家长带她看了很多医生、吃了很多药,后来听人介绍,决定让她通过体育锻炼健身。当时女孩子们凑在一起,喜欢踢毽子,但张永莲什么花样也不会,渐渐伙伴们也就不愿带她一起玩耍。张永莲就让母亲用公鸡羽毛为她做了一个毽子,在家偷偷练习。有一天,她再和小伙伴一起玩时,大家发现,她每一个花样都会踢。

婚姻家庭

张永莲的丈夫黄思义自1980年张永莲出国进修起就把所有家务活都接了过去,侍奉老人、教导孩子、料理家务,全力支持张永莲的事业,两人的女儿黄薏已经参加工作。

人物评价

张永莲长期活跃在科研一线,她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为科学进步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评)

张永莲是中国生物激素研究领域的重要开拓者。她早期参与了国防科研,20年默默无闻为中国核辐射放射病的防治及早期诊断做出贡献。2001年3月张永莲首次在大鼠中发现一个与附睾内在防御统相关的新基因BinlbcDNA(登录于NIH基因库),举世瞩目,提高了中国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地位。(中国科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