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平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亚平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云南
出生日期:1965年5月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2年获得第三届国际生物多样性领导奖(亚洲首位) 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信仰:共产主义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学历:理学博士
人物经历
1965年5月,张亚平出生于云南省昭通市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从事水利、水电的地质勘测工作。
1982年,由于对动物非常感兴趣,加上高中的生物和化学两门课的高考成绩较好,张亚平报考了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并顺利考上。
1986年7月,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报考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细胞进化学专家施立明的研究生,回到家乡云南,进入昆明市郊的“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从事动物遗传学研究,开始探索线粒体DNA(mtDNA)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1991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工作,担任助理研究员(1992年8月)。
1992年8月,经老师施立明推荐,前往美国圣地亚哥濒危动物繁殖中心(CRES)分子遗传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跟随导师Ryder教授继续进行动物的分子进化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1995年8月)。
1994年,导师施立明因病逝世前写信给张
主要成就
张亚平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亚平从事灵长类、食肉类等一系列动物类群的研究,澄清了这些类群系统与演化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推动了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和国际“千犬基因组计划”。同时通过推动中国科学院西南家猪分子育种基地的建设将畜禽进化基因组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家猪分子育种实践并进行产业转化与推广。
张亚平在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人群和动物DNA库的基础上,主要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多样性的演化及机制,澄清了灵长类、食肉类、两栖爬行类等动物类群系统与演化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揭示了东亚人群进化的一些规律和一些民族的演化历程。系统地研究了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发现遗传多样性贫乏与物种濒危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确定了家犬的东亚起源,证明东亚是家养动物驯化的重要区域。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下基因组进化的研究,揭示了一些重要的动物适应进化和畜禽经济性状形成的遗传机制。
承担项目&成果奖励
截至2017年,张亚平先后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来源 |
---|---|---|
中国遗传学会动物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 | ||
2005年06月-2013年08月 | 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 | |
2013年09月 | 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 | |
2005年06月-2014年06月 | 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 | |
2014年06月 | 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 | |
2009年04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 |
2008年06月 | 国际生命条形码中国委员会副主任 | |
2013年10月 | 国际生命条形码中国委员会主席 | |
中国兽类学会副理事长 | ||
云南省遗传学会理事长 | ||
云南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长 | ||
2008年04月 |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委员会主席 | |
2010年07月- | 《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副主编 | |
2008年07月- | 《Anim Genet》编委 | |
《Cell Research》编委 | ||
《Sci Rep、J Hered》编委 | ||
《遗传学报》编委 | ||
《科学通报》编委 | ||
《动物学报》编委 | ||
《自然科学进展》编委 | ||
《生物多样性》编委 | ||
《动物学研究》编委 | ||
华东师范 |
人物评价
张亚平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2002年生物多样性领导奖评)
张亚平的研究和对人才的培养,促进了中国分子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发展,进入生物多样性国际研究的前沿。(《中华英才》杂志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