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玉如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叶玉如
外文名:Nancy Yuk-Yu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香港
出生日期:1955年07月30日
毕业院校:西蒙斯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2004年获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8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荣誉勋章 2011年获颁法国国家荣誉骑士勋章 201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5年当选为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2016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性别:女
学位:博士
人物经历
1955年7月30日叶玉如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台山,从小清贫家庭,从小学到博士后一直拿到奖学金,没有交过一分钱学费。小学、中学都就读于嘉诺撒圣玛利书院。
1974年,中学毕业时得到赴波士顿学习的奖学金,进入西蒙斯学院(SimmonsCollege)就读化学和生物学双学士学位。
1977年,用3年时间,以“最高荣誉”毕业后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神经药理学科。
1983年,获得哈佛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博士后研究,之后在纽约Regeneron制药公司担任高级科学家。
1993年,放弃国外研究机构的优厚待遇,回到香港,在香港科技大学执掌教鞭,担任教学与研究工作。1996年,担任香港科技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至2008年)。
1998年,担任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副院长(至2005年),同年获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学者奖。
1999年,创立分子神经科学中心,并一直担任中心主任。
2000年,担任香港科技
主要成就
叶玉如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叶玉如运用现代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方法,探讨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元发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用于治疗神经性病患的可能性。首先或参与发现了NT3,NT4和NT7三个新的神经营养素,研究了它们的作用特点和部分作用机制发现CNTF受体为三元聚合物,其受体机制与白血病抑制因子有相同之处,并研究了CNTF的作用特点发现各神经营养素的作用可以相互协同。阐明神经肌肉突触形成的调节机制,发现Cdk-5存在于神经肌肉接头,直接影响突触的形成及其功能发展。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神经突触形成的机理及突触的功能,对了解由此衍生的学习及记忆的机理有很大帮助。
叶玉如一直都在研究脑的功能以及与脑神经相关的疾病。她和她的团队发现了一系列新型神经营养因子,并阐明这些蛋白如何作用于神经细胞上的受体。这些成果有助理解神经营养因子如何参与在神经细胞的分化及维持过程中,揭示其应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病变疾患,如老年痴呆症、帕金
家庭生活
叶玉如家中共有六个孩子,而叶玉如是其中最小的一个,5姐妹都在嘉诺撒圣玛利书院读书。在叶玉如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就是叶玉如的姐姐。如果六个孩子都上学,经济负担是很重的,结果叶玉如的大姐在高中毕业后放弃了念大学的机会,决定当老师,其他两个姐姐也是这么做的。正是由于她们作出的牺牲,叶玉如才能继续念完本科和硕士课程。叶玉如中学毕业往美国求学,早在当地生活的二姐亦对她照料有加。叶玉如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社会任职
时间 | 来源 | |
---|---|---|
《Journal of Neuroscience》资深编辑 | ||
《Neuro Signals》主编 | ||
《Neuroscience Letters》副主编 | ||
《J. Biological Chemistry》编委会成员 | ||
2005年-2011年 | 香港科技园公司董事局成员 | |
2010年 | 美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会成员 | |
2010年 | 国际神经精神药理学协会理事会成员 | |
2011年7月-2017年6月 | 尤德爵士纪念基金理事会成员 | |
2014年 | 香港卓越奖学金计划督导委员会成员 | |
2015年4月-2017年3月 |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咨询委员会成员 | |
2016年10月-2018年10月 | 香港科学博物馆咨询委员会主席 | |
创新及科技基金评审委员 | ||
中药研究及发展委员会成员 | ||
食物及卫生局咨询委员会成员 | ||
世界经济论坛大脑研究专题全球议程理事会成员 | ||
粤港澳大湾区院士联盟理事会主席 | ||
2023年 |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
人物评价
导师叶玉如温和、热忱、开朗、不会摆架子。(叶玉如学生叶翠芬评)
叶玉如在分子生长控制、鉴别和神经系统树突形成中有重要发现。(2004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评)
叶玉如因发现了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享誉盛名﹔她的研究成果亦促进了神经营养因子在治疗老年痴呆症和巴金森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的应用。(香港科技大学评)
最新研究
2021年8月,由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叶玉如领导的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全脑基因编辑技术,在小鼠模型中证明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症状,有潜力发展成阿尔茨海默病的新型长效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