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雄里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杨雄里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41年10月14日
毕业院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大辞海》
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1年)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6年)
人物经历
1941年10月14日,杨雄里出生于上海殷实的商贾之家,祖籍浙江省镇海县。
1946年,杨雄里入上海钱江小学,幼时尚聪明,生性顽皮,学业只在中上,但阅读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1955年,杨雄里入上海市光明中学读高中,后立志从事科学研究,学业不断进步,对俄语学习情有独钟,并广泛涉猎中外文学名著。
1958年,杨雄里考入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化学系(现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应用生物学系),因其在筹建中,遂被安排进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疗系学习医学基础课程。
1960年秋,杨雄里按上海科技大学安排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学习,并明确日后师从刘育民教授从事视觉生理研究;同年11月底,在所长的安排下,他又被选送到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应用光学系学习。在长春的两年,为杨雄里的一生奠定了基础,他不仅在专业学习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自学了英语和德语。
1963年3月,杨
主要成就
杨雄里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杨雄里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免疫组化、膜片钳、细胞内记录、钙成像等多学科技术,研究视网膜神经元回路的信号传递、调制的基础及其机制。
杨雄里长期从事视觉神经机制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色觉的心理物理、视网膜电图、视网膜信息处理等方面。他在水平细胞所接收的光感受器信号及其相互作用等方面有新的发现,修正了传统观念,此项研究获得198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与合作者首先报道视杆—视锥间电耦合因背景光而增强,在国际上被列为20世纪80年代视网膜研究中的突出成果,他率先发现了视觉信号在暗中受压抑的新现象(暗压抑效应),并对网间细胞及几种神经调质参与的机制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分析。
1989年、1996年分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2006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主要论著
1:Yang X L ,Tauchi M.,Kaneko A ,Quantitati |
社会任职
杨雄里担任国际学术杂志ProgressinNeurobiology编委、JournalofPhysiologicalScineces顾问编委、《辞海》副总主编、亚太地区生理学联合会秘书长;他还曾任《生理学报》主编、科技部“攀登项目”(脑功能及其细胞和分子机制)首席科学家、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神经科学杂志》主编、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
人物评价
“科学和民主”是九三学社秉承的优良传统。多年来,我社涌现了一大批科普积极分子、科普教育模范,杨雄里院士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员。(九三学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