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智宏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许智宏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无锡
出生日期:1942年10月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42年10月,许智宏出生于江苏无锡。
1959年9月—1965年8月,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65年9月—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外语。
1965年9月—1970年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激素室研究实习员。
1966年2月—1969年9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68年8月—1970年2月,下放到天津4701部队军垦农场劳动锻炼。
1970年2月—1973年3月,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激素室课题组长。
1973年3月—1983年1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细胞生理室课题组长、室领导小组成员。
197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9年8月—1980年9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约翰.依奈斯研究所。
1980年9月—1981年10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诺丁汉大学植物系。
198
主要成就
许智宏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许智宏专长于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激素在细胞分化发育中的作用机理以及植物细胞的遗传操作。他发展了利用幼根、未成熟胚等分离和培养原生质体的技术,首次由大豆、花生、毛白杨等15种重要作物和林木的原生质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由大麦花药培养中发现的密度效应,证实花药中存在促进雄核发育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植物进而揭示了花药绒毡层中的吲哚乙酸代谢在花粉胚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生长素及其极性运输的研究中,首次揭示了生长素极性运输在胚胎发育和叶片两侧对称生长中的调控作用;通过导入生长素结合蛋白(ABP)基因,由转基因植物原生质体跨膜电位的变化及原生质体培养的结果,为ABP的生理作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发现脱落酸(ABA)促进石斛、建兰等兰科植物的离体成花,为ABA参与诱导花芽形成提供了依据。
学术论著
根据2022年10月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网站显示,许智宏先后发表论文、综述、专著共240多篇(册)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3年3月—2008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2008年3月—2013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
2018年 | 中国植物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
北京大学校友会名誉会长 | |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 | |
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 | |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 | |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 |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 | |
国际植物组织培养和生物技术协会主席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第六届国家委员会主席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第六届国家委员会主席 | |
科技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农业领域顾问专家 | |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 |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 | |
中国植物园联盟咨询委员会主任 | |
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
人物评价
许智宏是植物学领域的一位学者,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植物生理学研究,他用个人的经历见证了中国农业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诠释了坚定信念、不忘初心、苦干实干的“大国工匠”精神。他为推动中国植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培养扶助青年人才,作出了很大贡献。(央广网评)
许院士(许智宏)具有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时任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长陈晓亚院士评)
许智宏为推动和发展中国的植物组织培养和生物工程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