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涛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徐涛
外文名:Tao Xu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宜昌
出生日期:1970年8月
毕业院校:华中科技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学位:博士
人物经历
1970年8月,徐涛出生于湖北宜昌。
1988年,进入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习,先后获得学士学位(1992年)、博士学位(1996年)。
1995年,受邀到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进行研究,在导师ErwinNeher教授(1991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得主)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
1996年,继续在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至1999年)。
1999年,前往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理与生物物理系,担任SeniorFellow,其导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BertilHille教授;10月11日,徐涛收到了一封来自母校华中科技大学的纳贤信,决定回国发展。
2000年6月,从美国回国担任了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同年,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生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至2003年)。
2003年,入选新世
主要成就
徐涛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徐涛领导的课题组一方面聚焦于囊泡的锚定、启动、融合过程中的关键调控蛋白和调控机制,特别是致密核心大囊泡和GLUT4储存囊泡,找出囊泡分泌的共性和不同之处。另一方面,结合光谱显微学、电子显微学、蛋白质设计和工程技术以及新的超分辨成像工具等生物物理学手段,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主要取得了以下科研成果:
1、在细胞分泌的前沿领域开展了系统的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发现了囊泡分泌的新的分子机制;发展了新的研究细胞分泌的模式系统,为系统发现相关的新分子和新机制奠定了基础。
2、 为细胞生物物理研究的方法学创新作出了贡献,其发展的技术方法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和广泛应用。率先进行了GLUT4囊泡在活细胞中的实时动态跟踪并发展了分析方法;建立了单分子荧光成像手段,解决了CRAC通道如何在细胞膜上装配的这一前沿科学问题,该论文被Nature Review Molecule Ce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2年—2007年 | 中德马普合作小组主任 |
2004年— | 《科学通报》特邀编辑 |
2006年—2009年 |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
2006年—2009年 |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第八届膜与细胞生物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
2007年— |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Editorial Board Member |
2008年— | 《Biochemical Journal Editorial Board》Vice Chair |
2009年—2013年 |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
2010年— |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副主编 |
2010年—2015年 | 中国科学院第三届青年联合会主席 |
2013年—2017年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
2013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2014年 |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 |
2014年— | 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第五 |
人物评价
徐涛在囊泡分泌调控的分子机制、GLUT4储存囊泡转运及其调控机制、钙释放激活钙离子通道(CRAC)的激活机制和分子构成、超高分辨率显微成像等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中国科学院大学评)
徐涛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系统地开展了神经和内分泌细胞信号转导及囊泡分泌的分子机制研究,在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开展了创新性的工作。(何梁何利基金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