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谢华安简介

谢华安简介

淘名人 2024-02-07 16:32 热度:

谢华安

谢华安,1941年8月16日出生于福建龙岩,植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谢华安于1959年从福建龙岩农业学校毕业后先后在福建永安县大陶农业中学、永安县农业中学担任教师;1964年从福建农学院(函授)结业后先后在永安农业职业学校、三明地区五七干校担任教师;1972年调入福建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先后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1980年培育出恢复系“明恢63”;1981年培育出“汕优63”;1987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1996年至2006年担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2003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2012年应邀出任世界客属第二十五届恳亲大会首席“城市骄傲”形象大使;2016年担任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谢华安主要从事三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谢华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省龙岩市

出生日期:1941年8月16日

毕业院校:福建农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41年8月16日,谢华安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

1959年,毕业于福建龙岩农业学校,毕业后先后在福建永安县大陶农业中学、永安县农业中学担任教师(至1964年)。

1964年,结业于福建农学院(函授),毕业后先后在永安农业职业学校、三明地区五七干校担任教师(至1972年)。

1972年9月,从五七干校被调入福建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正逢杂交水稻协作攻关组从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抽调农业科技工作者,他作为福建省协作组成员被派往海南,开始了育种生涯。先后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至1995年)。

1980年冬,根据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论,培育出恢复系“明恢63”。

1981年,利用“明恢63”和不育系“珍汕97A”杂交,培育出“汕优63”,“汕优63”成为杂交稻中的明星。

1987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

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评研究员时免予论文答辩)。

1996年,担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谢华安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谢华安在“恢复系亲本的选择技术”、“测交配组技术”、“抗瘟性筛选育种程序”和“杂交水稻中稻制种技术”等方面有重要研究成果,育成中国杂交水稻亲本遗传贡献最大的恢复系“明恢63”。主持育成中国稻作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汕优63”,到2010年累计推广9.46亿亩,增产粮食700多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700多亿元。

谢华安领衔的福建水稻育种团队,在超级稻育种、航天育种、优质稻育种、抗稻瘟病不育系选育、两系稻育种、再生稻育种和栽培等方面,屡创佳绩。其中,优质稻品种“福香占”获得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籼稻)金奖。

学术论著

谢华安从1996年到2007年,10年发表40多篇论文,还出版专著《杂交稻育种与实践》《中国绿色农业》等。其中,谢华安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正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有十来篇。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1年2月,谢华安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福建省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93年—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6年

福建农林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

1997年

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

1998年—2003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03年—2008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


福建省农学会副会长


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活动

2022年9月1日,参加CCTV1《开学第一课》,主讲“50年的金色种子梦”。

个人生活

家庭情况

1941年,谢华安出生前,父亲的两个弟弟因挨饿受冻、缺医少药而夭折,此时又值抗战岁月,父亲为他取名华安,就是祈祷中国人民能打败日本侵略者,希望中华民族早日长治久安、老百姓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健康状况

谢华安由于风吹日晒,雨淋水浸,给他留下了重度风湿性关节炎。而过度劳累,生活没规律、三餐无定时,冷热不顾,又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有时胃病发作,疼得他蜷曲着身子坐在田坎站不起来,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冒。严重的胃病给谢华安的工作造成很大麻烦,有一次,不到半年时间,他连续两次因严重胃病引起便血。

人物言论

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表示:目前,全国各地的科学家跨区域合作,携手做了很多工作,转基因作物研发已经有了非常良好的基础。发展生物技术,与传统技术紧密结合,拓宽育种途径,提高育种效率,对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壮大民族种业,巩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和供给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2018年,谢华安院士说:眼下,我最大的愿望是让粮食产量更高一点,米质更优一点,农民种田成本更低一点,腰包更鼓一点,让中国人饭碗装满自己生产的优质粮食。我已年逾古稀,真诚希望育种队伍能够快速成长,尽快承担起党和国家交给的重任。真诚希望有更多的年轻同志,能够接过我们的接力棒,在华夏大地为水稻育种,书写更辉煌的新篇章。

2021年5月22日,谢华安院士缅怀袁隆平,称“他是一个奠基人,是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并应于生产的奠基人,是名副其实的杂交水稻之父。”

人物评价

谢华安出生农村、学历不高,凭借勤奋和努力,凭着对土地的反哺深情和对农民的挚爱,为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与推广并在国际保持领先地位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人大福建代表团评)

谢华安同志治学严谨,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在杂交水稻育种生产第一线。从1972年开始坚持每年前往海南进行南繁育种。(何梁何利基金会评)

“追着光和热,忍着苦与累。”睡稻仓、守田埂、战高温,谢华安长期“泡”在南繁育种基地。(人民日报评)